环保农业和绿色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标签:
绿色农业未来发展趋势三农杂谈 |
分类: 杂文记事 |

什么是环保农业?什么是绿色农业?百度如下:
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是广义的"大农业",其包括: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在具体应用上我们一般将 "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称为绿色农业。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和无毒无害无污染农产品的要求使中国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以下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绿色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确保超过13亿人口的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供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从古至今,中国的农民大多是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吃力不讨好,无法赚钱养家。这样的农业没有出路。
中国的农业只有实现现代化才有出路。
我以为,绿色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科技化、规模化、精细化。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从此告别“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靠天吃饭模式。
几年前,中央先后提出了特色小镇、提出了田园综合体,每年最早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大谈特谈“农业现代化”。于是,我开始关注农业,关注国内外的农业,尤其是荷兰的农业、以色列的农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查阅相关文章)。
这里,我先给出几组数据:
荷
台湾省:国土面积36192平方公里,人口2350万;
以色列:国土面积25740平方公里,人口870万。
以上数据来自于百度。
荷兰,位于欧洲西偏北部,国土面积41528平方千米,58%的土地用于农业。
著名的低洼之国,1/4国土面积低于平均海平面。
在荷兰的农业构成中,畜牧业占50%,园艺业占38%,农田作物占12%。
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额达292.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法国,进出口总量为世界第三,净出口为全球第一。
花卉生产居世界首位,年出口约50亿欧元,占世界市场的43%。
以上摘录于《全球视野:荷兰农业领先世界的秘密》
以色列,地中海东岸的小国,国土总面积的45%是沙漠,耕地资源、淡水资源严重缺乏。1948年建国时,以色列人喊出了“没有粮食就没有独立”的口号。他们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沙漠农业的“神话”,实现了“让沙漠开满鲜花”的梦想。
一本宣传性地图手册:“以色列,一片流着奶和蜜的土地”,每个乘坐以色列航班的外国人都会得到。以色列的奶牛平均产奶量早已是世界第一,一头牛每年产奶约1.2万升;民众人均每年消费500克以上的蜂蜜,基本依靠国内自产。
极其匮乏的自然资源和极其发达的现代农业,其对比可能是世界各国中最强烈的。以色列开国总统魏茨曼有句名言:“只要给我们一碗水,一颗种子,这个民族就能生存!”
以上摘录于《不可思议!让沙漠开满鲜花——以色列农业的传奇》
看到这里,感叹,从内心里发出感叹:弹丸小国尚且如此,泱泱大国何以自处?
看到这里,您又有何感想?有何触动?有没有想自己动手大干一场的冲动?
二、如何实现农业的科技化、规模化、精细化?
绿色农业的根本在于实现农业科技化、规模化、精细化!
那么,如何实现农业的科技化、规模化、精细化?
要想实现绿色农业,必须科技为先,人才为先。有句著名的电影台词说得好:“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首先,丰收年景避免农产品大量滞销。
近些年,不要说农业现代化产量如何,就是当今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丰收以后,农产品大量滞销的悲惨案例,比比皆是,农民欲哭无泪!
如何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签订合约,以销定产,政府包销!
1)首先,要求各省市各级政府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年前的生产任务规划与统筹安排上必须做到合理分配,有的放矢,绝对不能拍脑门、想当然。必须确保做到自产自销、自给自足。自给自足以外的,比如与外省合作生产、供销的,必须以销定产;
2)年度任务分摊下去,落实到人。按照任务节点进行定期检查、核实,确保任务的有效实施和最终完成。农产品必须包销农民才有积极性,才无后顾之忧。如果某一种产品严重过剩、滞销,问责地方主管官员;
3)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创建自有品牌,最大程度减小时令蔬菜、瓜果的损失;
4)借助现有的物流渠道,签约落实并最终完成产品包装及物流配送工作;
5)在国家层面建立全国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销售配送物流网,相当于大额门到门、点对点配送。各省市还可以在此发布大额农产品计划生产、已生产数据,方便国家统一调配。
第二,统筹规划、密切合作,实现农业的科技化、规模化、精细化。
各省市、各级政府根据制订的年度生产计划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协调辖区内的建筑行业和农业主管部门、农科院,制订一系列的鼓励、优惠政策和实施细节,鼓励农民工开展科技务农,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鼓励农业科技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工厂和企业与农村开展密切合作。
1)首先,从政策上鼓励大学生返乡务农、返乡创业,建议各县、乡镇专门辟出一块试验田,用于大学生科技种田、科技创新,确保人均六分地,实行免税、减税优惠政策,并落实实名制及个人诚信考核;
2)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农林牧渔各方面形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水产养殖则水产养殖,宜观光旅游则发展旅游的高效农业群体;
3)从硬件方面建立温室大棚示范基地,包括大棚的建筑材料、几种规格的样板间(强度、尺寸、加固方式、造价等)。要求工厂标准化规模生产、方便运输和现场组装;
4)需严格落实种子、肥料、农药、农业机具及相关设备的生产、供货与升级换代;
5)落实技术总负责人、技术指导、技术工人:
① 与农科院或国外公司合作,技术引进、技术培训并上岗考核,培养科学技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然后,大范围技术推广;
② 建立定期的现场技术指导和巡查机制。
6)根据科技创新和生产的需要还可以对农科院等单位提出化肥、种子、农药、农用机械等方面的研发、改良要求,对相关的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国产化。
至于某些媒体大肆渲染的“休闲农业”,我以为搞几个玩玩就行了,尝个新鲜。要知道,农业自古以来就是辛苦劳作、勤劳才能致富的行业,绝对不可能“休闲”着就把钱赚到手。“休闲农业”就是媒体的误导!那种在乡村大兴土木、动辄上百个特色小镇、上百亿投资,完全指望城里人去农村消费。说白了,就是寄希望于城里人去农村消费以此让乡下人致富。这种做法能长远吗?再说,指望城里人去农村救助乡下人,城里人又指望谁来救助呢?
农民只能指望自己,依靠自己的双手踏踏实实、勤劳致富,才是长远之路!才能长久走下去。那种坐在自家小院、依靠互联网坐等财富上门,坐等天上掉馅饼,这是白日做梦。必须克服浮躁心理,踏踏实实地向以色列学习,向荷兰学习,向我们自己的农业科技专家学习,将农业科技化,搞集约化大生产,才能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同时,还必须主动出击,走出农家院。最终,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总之,无论是环保农业,还是绿色农业,都是一个长久的、工程非常浩大的系统工程,它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走绿色农业之路,造福于子孙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