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冶,字季兰,乌程人,中唐女冠诗人。才女李冶生活在统治者力倡道教的中唐初期,一生主要活动在吴越一带。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渐渐昌盛。到了唐代,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大都尊崇道教。贞观年间,唐太宗曾下诏确定男女道士的地位在僧尼之上。唐玄宗时,为阻偈佛教势力的发展,更大规模地提倡道教,一时盛行。一些佛教徒弃佛为道。上层社会里皇室公主、达官贵人的妻女亦有遁如道门者。这种风气流传到民间,有些妇女受环境的影响也出家入了道观。古时候女子本无冠,而女道士例外,所以人们又称她们为女冠。远离了礼教、家庭的羁绊,她们躲在一清幽之地过着不太受拘束的生活。女性本体的自由在她们身上苏醒。有些聪颖的女子还吟诗作赋、摇琴习画,与名士交往唱酬,深得士大夫的青睐。随之也有许多风流韵事发生,以至人们往往把女冠看似娼妓。只不过略带神秘色彩和隐蔽性而已。蒲松龄在《聊斋》中也曾有类似描写。李冶就是这样一位才情横溢的女道士。
李冶天生聪慧,美貌异常。五岁时父亲抱着她在庭院玩耍,李冶看见蔷薇枝曼柔软,该架起的时节却没架起,所以枝条倒伏在地上四处伸张,便作诗吟咏道:“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父亲听年幼的女儿作出这样的诗句,非但没欣喜,却惊忧不已:“这孩子聪慧异常,恐怕将来会成为品行不端之人。”
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但从此也可看出人们对李冶的评价。或许李冶天生就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女子,注定要走一条不平常的路。她的才情渴望被人赏识,她的风姿渴望被人倾慕。于是她入道做了一个女冠,过着浪漫不羁的生活。她与许多文人墨客交往,很快凭籍翩然的风度,潇洒的个性,和一支颇善传情的诗笔,被许多文人倾慕,李冶因此也名声大噪。陆羽、皎然、韩揆、刘长卿、阎伯钧、萧叔子等都和她有过密切交往。李冶与他们吟诗作赋互诉衷肠,《相思怨》就是她感情真挚热烈的一首诗: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李冶的相思不同与一般的闺中怨妇,她从不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寄托依附在一个男人身上。她深知自己的身份,注定一个个情人只能是生命中的过客。或许彼此都是真诚地付出,但现实又是何其无奈。她看着情人远离,内心有怎样的不舍和惆怅啊——
《送韩揆之江西》 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
万里江西水,孤舟何处归?湓城潮不到,夏口信应稀。
唯有衡阳雁,年年来去飞。 《寄朱放》 望水试登山,山高潮又阔。
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寄校书七兄》
无事乌程县,差池岁月余。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如何?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以上几篇作品,写出了李冶真挚的感情,也折射出她过人的才华。其中《寄校书七兄》受到很高的赞誉。后人评论说“孟浩然莫能过”。
李冶的美貌和才气使她成为女冠中的风云人物,在暮年曾一度被召如宫中。如果此值年轻貌美时节,相信李冶定会欣喜不已。但经历了太多悲欢离合后,习惯了纵情山水的自由的她反而隐隐有丝惆怅。在宫中,李冶以她不凡的才气赢得了赞许,一些公侯相将也和她笺诗相赠。但正是因此给李冶引来杀身之祸。兴元年间(784),将领朱渍因叛乱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而李冶因曾经上诗给朱渍,也被德宗以罪处死。可叹这位才女一生风华绝代、才情横溢,最后香消玉陨不得善终,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李冶虽行为浪漫不羁,和众多男子有着亲密交往,但在她内心深处也是渴望有一个人能和她相守白头的。但她用了一生的时间也没有等到。她在那个时代的“不凡”
生活,其实是一个渴望自由平等的女子最基本的要求——拥有朋友知音,用真诚换取真情。但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公的男权统治,使她这个并不过分的希求成为不能实现的奢望。她在对别人强颜欢笑的同时,又默默偷拭了多少泪水?
唉,敲些她的诗读读吧:
《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寄朱放》
望水试登山,山高潮又阔。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寄校书七兄》
无事乌程县,差池岁月余。不知芸阁吏,寂寞竟如何?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在这三首诗中,《寄校书七兄》被后人评论说“孟浩然莫能过”。
季兰是孤独的。她到死都没有等到可以与她厮守一生的那个人。
《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再读读李治的八至
《八至》李治
至远至近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