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二)

标签:
龙的传人龙抬头龙图腾二月二龙诗经美学文化全球华人狂欢节 |
分类: 诗经美学 |
(文/诗经美学)

易 曰:“云行雨施”。可见在易传的年代龙的神性就是主宰雨水。而龙崇拜在秦汉之际传入印度之后,经过再创造,印度的龙王也一样,主宰大海、湖泊和水潭等水 域。后经佛学八部天龙的传说复归到中国,中国人始祭祀四海龙王祈雨。《说卦传》:“震为雷,为龙、为立黄、为青、为大涂、为长子……其於马也为善鸣”,震 卦在八卦中也是阳卦。特别是久旱则求雨,久雨则求晴,求之则灵,这是龙成为人们崇拜对象的真正原因。董仲舒《春秋繁露》已有记载,“春旱求雨,令县邑以水 日祷社稷山川,家人祀……甲乙日为大苍龙一”,“丙丁日为大赤龙一”;“以戊己日为大黄龙”,“以庚辛日为大白龙”;“壬癸日为大黑龙,尉亦斋三日,服黑 衣而立之。……四时皆以水日为龙,必取洁土为之结”。
易 曰:“品物流形”,这句话原意指雨水根据器物的不同流动出不同的形态,也可以指向龙的“变动不居、周流注虚”的变动形式。《庄子·天运》“孔子说:“龙, 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龙以变动不居而化合,龙以取类万象而不遗,龙以内蕴对立统一而真实,龙以日渐以新而维新。中国古人对蛇、鳄、 鱼、猪、马、牛、鹿等诸多动物,对雷电、云雾、虹霓、龙卷风等多种天象动态演进、融合、变化形成了龙,此龙乃是龙气,是认知思维变化的结果。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易经》最永恒根本的规范是变化,然而又能在变化中“各正”,是应时准确的应对。在变化中各正,又能保证整体的大和谐,这是对东方思维形式、社会形态、文化规范的高度概括。
易 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易经》的一种解释中龙也成为治国王权的象征。《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载 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酌》诗者,乃斟酌文武之道也。前四句可以说是文道,后四句正是武道。介:甲。一说戎衣;一说善。蹻蹻:武貌。造:功。载用有 嗣:有继承者。实维尔公允师:继前人之事是法也。师,法则。
而“首出”即龙首出,时间正应当是农历二月二左右。天空星象东方苍龙七个 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角宿对应龙角,亢宿对应龙颈,氐宿对应龙胸,房宿对应龙腹,心宿对应龙心,尾宿、箕宿对应龙尾。角,龙角。黄道 在这两星间穿过,因此日月和行星常会在这两颗星附近经过,古籍称角二星为天关或天门。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 身子(其他六宿)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春分而登天”。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走兽鱼虫皆出,农民春耕,龙“抬头”升空而布雨。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龙头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人文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的仪式,文武百官亲耕一亩三分地。龙头节在重农的中国古代社会其意义比春节还要重要。
“首出庶物”的意思是龙首出而万物复兴。“万国咸宁”把这一天看做是全球华人的大联欢节是很好的提议。
我有《龙吟》诗云:
“齿啮天地边,鼻转乾坤丹;
扶摇昆仑山,潜藏入九川;
吐气日月闲,震声江海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