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佛成佛,向死而生——再谈念佛成佛的生物学机理

(2010-08-18 16:27:41)
标签:

李扁

智慧泡

佛家

净空老法师

念头

熵增

鲁迅

中国

杂谈

分类: 山厦医院

中篇(注:此文为<深圳山厦医院临终关怀助念厅开办记>之中篇)

 

念佛成佛,向死而生

——再谈念佛成佛的生物学机理

 

 

心脏是有起搏器的。不是说人工安的那种,实际上心脏自身是带了的。要不心脏天天跳,跳几十年,是谁在负责?

相关的一个问题:人在世上几十年,天天睡觉,心脏睡不睡觉?我拿这个问题问许多人。许多有学问的人一下子也反应不过来,说,不睡觉。这当然讲不通。心脏能一百年工作而不休息吗?心脏也是要睡觉的。只不过人的一天一夜是二十四小时,心脏的一天一夜是一秒钟而已。

心脏的工作,有节律性、周期性,或者说是循环、轮回。人体当中这样的小轮回、小循环还有不少。比如呼吸。呼吸有没有起搏器?应该也有。

除了呼吸之外,还有一个周期性的活动,不大被人关注的,那就是意识。也就是精神活动,脑的活动。脑的活动有没有周期性?有没有起搏器?很多年来我思考和观察这个问题。

我的回答是:有。

 

人的念头,生生不息。

净空老法师援引《仁王经》,里头有一个计算,说的是人的念头、心意识的周期性。

佛家讲,一刹那,有900个念头生灭。古人讲,一弹指是60个刹那。净空老法师算了一下:一秒钟大约可以四弹指。这样算下来,一秒种约有216千个念头,起了又灭了。

这个说法怎样理解?我认为,《仁王经》里的这个“念头”,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念头,与生物学上、医学上、心理学上的念头,是完完全全的一个东西。一点点玄奥都没有。只是名称、说法不一样。

为什么有这么多念头,我们自己却觉察不到?因为那个叫潜意识,平常我们能够觉察到的,叫显意识。按照净空老法师的说法,为什么那么多的念头我们自己觉察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太粗了。佛菩萨、修行有素的人,不但对于自己的起心动念非常清楚,对于众生、对于他人的起心动念,也非常清楚。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念头?

在我看来,这个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策略。

举一个例子来说,男性的精液当中,每毫升有6千万到两亿的精子。低于6千万,很可能不孕不育。真正起作用的精子,只需要一个。但为什么要有6千万到两亿数目的精子打底?因为少了没保障。中间的消耗太多了。变故、意外太多了。

对于这种情况,我称之为大概率事件。

自然界,以极大的基数,来保障结果的确定性。分母是天文数字,目的就是为了分子是一而不是O。这个是自然界,或者说,造物主,经常使用的基本策略之一。

我们可以把觉察得到念头称之为显意识,把每秒钟216千个瞬间生灭的念头称为潜意识。显意识,是分子;潜意识,是分母。分母极大,分子很小。

 

当每一个显意识冒出来的时候,它是带着“意思”的。

对这个经过,我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智慧泡”。脑子里每产生一个可以觉察到的念头,我称之为冒了一个智慧泡。

每个智慧泡升腾起来的时候,它会破裂,释放出一些内容物。这些内容物,就是我们的想法、看法、认识。每次冒个泡,它是带着意思的。

什么叫带着意思?比如我们现在在地铁里头,你看到那个女的,长得不错。你冒个智慧泡,结果呢,鲁迅先生描述这个事情,那很清楚。怎么说?“看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力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这个就是一连串的泡了。

这是不学佛时候的状态,脑子的活动,意识的活动,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是平常的状态、普通的状态,人之常情的状态。甚至呢,有走得远的,胆子肥一点的,看见那个女的好看,就上去搭讪。不但是想,而且去做。

这里头悲欢离合就多了。脑子的活动,循着这个规律走的话,就是我们熟悉的生活方式,就是当代的这种繁华、这种浮躁的状态。

 

所以佛家说,我们冒出来的念头,都是“妄念”、“妄想”。

那么念佛会如何呢?念佛,就是保持一个警惕心,一个“觉”的状态,或者说,一个“照”的状态。每一个智慧泡冒出来,你立即给它来个替换——阿弥陀佛——这个佛号你念出来,嘴里发这个音,耳朵听这个音,整个智慧泡的周期,就完成了。下一个智慧泡再冒出来的时候,又是阿弥陀佛,它构成一个相续不断的循环。

那么你看见那个女人,很漂亮,这是第一念。但是你很警觉——阿弥陀佛,你接着是这个东西,而不是鲁迅讲的那个轨道。你在第一个念头生起的时候,就已经打住了。这个时候,你有没有痛苦呢?如果你初念佛,你的念头,有个惯力,朝鲁迅讲的那个方向去,你要束缚住它,那是有点难。那个惯力可能很大,像脱缰的野马。有些人呢,他终生不可能完成这个套住野马、驯服野马的过程,他绝不可能念这个佛的,他也不信。按佛家的术语呢,缘分没到,那算了,不要“攀缘”,不勉强,勉强没有用。

从这种情况出发开始学佛,可能有点痛苦,需要一点意志力。但是念了一段时间以后,比如说,我的经验,一周以后,体验很明显,效果明显。

 

人生当中,有的时候需要一种勇猛精进的精神。念佛也是如此。

不要说念阿弥陀佛代表了懦弱无用的老太太精神,实际上,念佛这件事,代表的是“心脏的精神”。心脏有什么精神?跟着你跳了一辈子,你睡觉他不睡觉,你吃饭他不吃饭,他跳了几十年,始终不觉得累,也一直不罢工、不掉链子。

有一个练武的故事,可以帮助理解念佛的精神。

有一位武功很高的人,把他的儿子送给另一个高手去习武。就跟以往农村的学徒一样,这个师傅要求徒弟天天收拾洒扫,挑柴担水。这样干了好长时间,徒弟终于忍不住了——师傅,我是来学武的,不是来给你当长工的。师傅说,你先干着,到时候我自然教你。

有一天,徒弟正担着水,突然头上挨了一闷棍,打晕在地。徒弟爬起来一看,是师傅打的。他问师傅,我干活干得好好的,师傅你为什么打我?

师傅说,你想当顶尖的功夫高手,你可知道,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3600秒。在任何一秒当中,都可能有其他高手突然出手,像我刚才打你一样。徒弟一想,这倒是一个问题。想当顶尖高手,每一秒钟都有生命危险。那怎么办?很好办。

此后,师傅经常突然袭击,而这位徒弟的警惕性也日益提高。直至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3600秒,都在高度的警戒状态当中。

虽然处在这样高度的警戒状态当中,他却一点也不累。因为已经训练出来了,成了本能。不但不累,而且每时每刻,包括睡觉当中,都处在灵明觉知的状态,精神体验非常清明快乐。

他最终成为当时顶级的武林高手。

 

因此,念佛最为简单,想想就可以,乃至于不用出声,心里默念就行。

但是,念佛又最为不易。他需要顶尖功夫高手那样的大警惕,需要那样的勇猛决绝。所以,朱元璋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一般帝王将相之所能为。

一般人不相信念佛成佛,根子还在于自己没有恒心和耐力,对于最简单的事情,想想就能办成的事情,也不能够坚持。

不能坚持事小,而又不肯承认,反而诬蔑念佛是没文化的乡下老太太才干的愚蠢事情,自己干的才是聪明事。这是普通人,佛所说的众生,病根子之所在。

念阿弥陀佛,是一种最为勇猛刚烈的人生态度,而且是最最简单的操作办法。

但是众生愚痴,决不肯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宁肯七想八想,想着过瘾,也不肯踏实下来,做一番转变心性、脱胎换骨的功课。不肯信奉从量变到质变,需要有个从播种到收获、从积累到成功的长养、坚持过程。生个孩子,还要十月怀胎;从人成佛,岂能不需要三年五载,或者从一日到七日的念佛修行?

 

念佛为什么能起作用?从物理学的视角来看,念佛实际上一个谐振过程。

何谓谐振?我举灯光和激光的例子作说明。这两种光的区别在哪里?灯光是各种波长的光波混杂在一起,所以很柔和,是发散性的。而激光呢,打到月球上,再反射回来,还是一个很小的光圈。而且激光有力量,可以用来打卫星。

激光的力量从哪里来?因为激光单色性好(谱线宽度非常窄)、频谱纯、频率非常稳定。所有出去的光波,全是一个样子的。因为纯,所以有力量。

净空老法师提倡“纯净纯善”。激光是纯净的,纯净就有力量。念佛的作用,和激光的原理,是相通的。念佛是一个谐振过程,就是把灯光变成激光。

 

念佛,能把散乱无力的灯光,变成单色纯净的激光吗?一般人容易怀疑这个事。但是与其怀疑念佛的效果,倒不如怀疑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打个比方。跟武术一样。你只是懂了哪个招术,缓缓地也能打下来,那没有用。跟人家对阵的时候,一点作用不起。需要特别纯熟才行,才有战斗力。为什么武术叫功夫?理解了能叫功夫吗?需要下苦功,练到特别精纯,变成下意识或潜意识的条件反射,那个才叫功夫。

现代人的问题就是止于我懂了,就完了。这实在是皮毛功夫。聪明反被聪明误。听说雍正皇帝金刚经读了一万遍,这才叫功夫。

 

人的种种疾病,多由于身体机能混乱度增加的原因。混乱度,有一个学术名词,叫做“熵”。混乱度增加,即是“熵增”;混乱度减小,即是“熵减”。

念佛是一个熵减过程。

当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当我们脑子里的智慧泡破裂的时候,它的内容物很不一定。思前想后,杂七杂八,哪有一丝安宁?想儿想女,想生想死,想东想西,想恩想怨,人虽躺在床上,心却是在不断地进行着时空穿梭,哪有一刻的宁静?

谁能够把这些东西暂时放下,转而念佛,那实在是新生的开始。

念佛以后,此人精神活动从极端混乱、无序的状态,逐渐向有序调整,整个神经系统的电活动也因此回复到有序的状态。

选择熵增还是熵减,实在是病人自己的事情。普通人被业力牵引,通常选择熵增过程,九头牛也拉不回,令人叹惜。所谓自作自受,别人很难帮他扭转思路。

有些人对佛极其反感,业障重故。脾气不好的人,业障重故。这跟好色是一样的。非常好色的人,你让他禁欲,还不如杀了他。因为所有的念头,都在替他维护好色这一件事。只有等到触到大的霉头,想回头的时候,而且用遍其他种种办法都不行的时候,才肯念佛。所谓佛不度无缘之人,实在是因为,并没有一种办法,能够离开该人的主观意志,而将其脑电波从杂乱无序的状态,渐渐调整到“一念”的状态,即是像激光那样整齐划一的状态。

 

死亡,是人生当中最艰难的一道坎儿,最困难的一个变故,所以,尤其需要人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敢来面对,畏惧、退缩决然不是办法。怕是怕不掉,何不借助佛菩萨的大威神力,趟过这一难关?

佛菩萨的大威神力,实际上是恒心的力量。持之以恒,就会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给他的学生出了一个题目,说是最简单的事情,人人都可以做的,如果坚持下来,必定获益不少。但难在坚持。

他举个例子说,我们所有同学,每天甩胳膊。向前甩,甩到最高;再向后甩,甩到最高。这样算一下。每天甩三百下。看看我们各位同学,谁能坚持下去?同学们都兴高采烈,踌躇满志,纷纷举手:我能!

第一个月末,他问同学:谁坚持了?每天甩胳膊三百下。结果全班90%的同学举手。到第二个月末,举手的少一些,80%。一年下来,他再问时,只有一个同学举手。这位不是别人,是柏拉图。

 

中国古人更聪明。他不但看到了持之以恒的力量,更能利用人自身的节律,建立一套修身养性的方法。比如道家,看到了呼吸的周期性、节律性,道家抓住它的周期性不放,练呼吸吐纳,就此建立一套修仙的办法,许多人希望藉此长生不老。

中国古人的聪明之处,还不在于开创道家的这些办法,而在于见贤思齐,大力引入佛家文明。

佛家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佛家的观察,比苏格拉底,比道家的呼吸吐纳,更深入彻底。佛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早已看到,人的意识,也是有起搏器在起支配作用。这一个观察,实在是深入骨髓,岂止是入木三分。要不然,佛家为什么造出这么一个词,叫“一念之间”?为什么佛家总在“念”字上做文章?佛家看到,这个地方,就是一切机会的所在,就是我们的下手处。

佛家建立了净土法门,高僧大德们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

这是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既不是针对呼吸,也不是针对心跳,更不要求每天甩手三百下,而是直接针对每一个念头、也即是每一个显意识,或者说每一个智慧泡下手。

这个下手处,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

在呼吸之间,在每一个念头升起的时候,有意识地把它拧一下。

拧到哪里?拧到“阿弥陀佛”上。

 

这样一拧,打开一扇门。打开这扇门,开启一个崭新时代。

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而不是“压烦恼为菩提”,是因为,这里确确实实有一个操作,这个操作,是有意识的行为。

这个操作,人若能够把握,则能够转变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算命的有三不算?其中一个不算,就是学佛之人。学佛之人,针对每一个念头,都进行这样的操作,长期如此,从量变到质变,改变了命运的种种规定性,就像某种运载火箭,一再加速,最终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太空。

平常我们不能摆脱命运的种种规定性。比如,长了牙,从娘胎里带来的消化器官、消化系统,它就是要吃饭的。长了生殖器,发育到了年限,就有难以遏止的性冲动。谁是我?谁给我做主?就是这些生物学的规定性。

传统文化讲修养,讲道德,最近为什么讲不下去了?因为从技术的角度,从程序的角度,它不科学,它采取压与堵的办法,蛮来。

其实,大道至简至易。一切转机,都在这个“转”字上。转什么?如前所说。

佛家讲,念佛成佛,一切只在这个“转”字上。只是这个说法一般人难以轻信。不明理,没人教,当然不易轻信。这跟性教育一样。中国90%的人是性盲,何以故?十万所大中学,30万所小学,都没有老师教啊。佛学就更惨,学校非但不教,还加以否定,一度放在打倒、破除之列。

 

南怀瑾先生讲,不敢承认此心就是佛,是众生的大病所在。人总是把佛、菩萨的境界幻想成非常高不可及,深不可测,所谓高推圣境。他说:“人都受幻想或回忆的宰制,就是不愿面对眼前的现实。如果能够很平实地认清平等的心就是佛,那又何必汲汲外求呢?”

生命垂危的人,以及每一个健康人,问题也都在这个地方。

病人所以生病,乃至于种种现代医学无力回天的“绝症”,都是因为,念念之间,每一个智慧慧破裂的时候,释放出来的内容物,都是幻想或回忆,独独没有当下,没有现在。

 

“一念之间”,这一个词,对于不信宗教的人来讲,充满玄机,禅味十足,不那么好懂。

最麻烦的地方还在于,这个一念之间,如何把握,如何操作?

这个事情,佛学的典籍里边有详尽的说明,只是一般人哪有那个时间和耐心去读佛经。况且当前时代,科学和佛学还没有完全接上头,普通人把佛学当迷信也很正常。

为什么当今时代,信佛的人少,成佛的人就更少?

这跟佛学的接引手段有很大关系。佛家接引手段,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方法论,八万四千种技术技巧,对当代的许多人,都派不上用场。

佛菩萨也真是可怜。一片婆心,少有人买账。

 

在医院当中设立念佛堂,又开设助念厅为临危病人服务,深圳山厦医院的这一件努力,堪称大菩萨行。

在病人的口耳相传当中,在医生的推荐之下,在小小念佛堂晨钟暮鼓的薰染之下,在病人累劫多生善根的启发下,不信佛或从未接触佛法的人,一个转念,若能念佛,则病人自己,从此走向新生。

非但此生走向了新生,来生也因此走上了康庄大道。

病人全家,及所有关心爱护他的人,也因此而得到真实的安慰。

 

所以,一念阿弥陀佛,确实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

由此可知,这一个道理,不必涉及艰深的佛学,单从生物学,从科学的角度,就讲得通。

由此可知,每一个念头兴起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视为人生的重大转机。佛家经典也讲,临终一念十念,皆可往生。

这个机会,是生命本有的。就像心脏的节律、呼吸的节律一样,意识的节律,每秒种持续不断兴起的念头,都是新生的机会。

临终之人,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一念之间,就可以抓住新生的机会。心想阿弥陀佛,生死大事就有保障。这就是心想事成。你若能信,你若能试,你若不懒,就得新生。

临终之人是如此,对我们每一个尚年轻、尚健康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个意思,就说到此。

 

字数:6113

日期:一稿: 2010-8-11完成

二稿:2010-8-18下午1604

 

著者:

 

李扁

 

本名李启胜,1971年生于安徽省潜山县。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军事医学科学院分子遗传学专业硕士毕业。

中华慈善总会青爱工程发起人、办公室副主任。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1+1心联行动项目共同发起人、总策划。性健康教育专家。北京东方生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