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咏色①
女色③最是人中宝④,
裙底风光胜⑤江南。
饥渴⑥岂能成佛道⑦,
饱和⑧才结⑨超脱缘⑩。
________________
①咏色:歌咏美色。作者曾创造一个新词:好色如仇。是从“嫉恶如仇”转化而来。意即人之贪恋美色,实在有如见到仇家一样,不得则难解心头之痒。孔子有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②作者李扁(1971—
③女色:中国历史上最受诟病的对象,世称红颜祸水。中国文化底盘,或者说,东方文明操作系统,对女色可谓消化不良。女色每每导致一个朝代的衰亡。所以,中国人对于女色,是既爱又怕,不敢正视。
④此句肯定了女色。女权主义者,或者女性主义者则有人认为此句不完美。李扁将此新诗发给一位有女权意识的朋友鉴赏,对方改成:《咏色》
色是人中宝,裙内风光好。
饥渴未成佛,饱和远尘嚣。
亦是佳句也。
⑤裙底,地名;风光,指女性身体之美;胜,极言人体之美,远胜自然风光。此句写作者曾经向身体之外求取成功,希望转移对于性的注意力,但是终究还是发现,裙底风光,要胜于江南春色。唐人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此处作者反其意而言之。直指爱江山是假,爱美人是真。他爱的是美人之德吗?不是,他贪恋的仅仅是美色。这种赤裸裸的宣称,是对时代的反动,为大部世人所不耻。但是,每个时代,既是旧时代,又是新时代。代表新时代的人们,则认为作者说出了真话,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心路历程。这首诗,终结了他们的灵魂挣扎,作者和他们一起,顿悟于当下(裆下)。
⑥饥渴:作者生活的年代,是从短缺经济时代向过剩时代转型的时期,各种哲学主张纷起。有人主张禁欲,有人主张性解放,世事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充分体验了食的饥渴与性的饥渴,认为饥渴并不足取。尤其是与手中掌握了过多财富与权力资源的阶层对照以后,发现饥渴确实是骗局,是压迫,应该有所矫正。
⑦成佛道:即成佛得道。佛家把饥渴看成“增上缘”,安贫乐道者认为守住清贫、知足常乐,可以完善其人格。作者完全同意这种观点。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很大破坏,“内圣外王”之道消殒,故而作者主张因时而变,不要一味因循那种失去外在条件的成道方式。他主张,人民有免于恐惧、免于匮乏的自由,饥渴是不得已,不是不可变的祖宗成法。
⑧饱和:指信息饱和。信息包括高端信息和低端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包括亲自操作,及网络传输。作者认为,性欲的本质是脑欲,是对性信息的需求。当时的社会,性信息的结构有重大缺陷:低端具象信息无序传播,高端信息则被主流、成人社会讳莫如深。保守人士把性视为淫秽,把性学家视为罪魁祸首;开明人士认为性的开放十分必要,但对如何开放却又并不了解。作者对此问题认识得非常透彻,并且走出书斋,亲自发动和主持学校性教育工程,及社会性观念讨论。
⑨超脱,一作超越:信息饱和才能超越性需求。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当一种需要被满足以后就不再成其为需要。性也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们,被无处不在的性信息所饱和,所以能够坦然面对各种性信息。不会经受由于匮乏而带来的心理扭曲。之前的人们,80年代、70年代,以及更早的人们,则会对任何性信息做出过度反应、不良反应,并且受到这种过度、不当反应的伤害,也通过这种过度、不当反应互相伤害。性的超越,也是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
⑩缘,即缘份。指外在条件。原句作:饱和超越方自然。有两层意思,道法自然,自自然然。何谓道法自然?作者在此提出一个和中国传统经验完全相反的看法:欲壑并不难填。至少,性欲可以被饱和。尤其在信息时代,提取信息,几乎可以做到O成本。信息是海量的,完全可以满足人的性息需求。欲壑难填,在此成为伪“道”。自自然然,指的是,超越性以后,或者哪怕是暂时的、一时的超越,也会让人“成佛得道”,自足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