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李扁性学评论 |
山楂树之恋:并无爱情
——我看到的佛理与性学
一、爱情游戏的五种结局
据我观察,一切爱情,无非有五种结果:
第一种,最好的情况。我称之为“丽秋模式”。善始善终。我专门写了一篇《有没有一种基于幸福的自杀》。讲的是两个人相爱,都活到八十岁,一个死了之后,不几小时,另一个吞药跟着去了。这个是最美满的,博得许多网友羡慕、赞叹。大抵情形如下。
2002年5月25日,罗马尼亚著名诗人杜伊纳西因病离开人世,享年80岁。几小时后,他的妻子、著名芭蕾舞演员丽秋吞下两袋安眠药,随丈夫而去。人们在她的遗体旁看到一张纸条:“我的丈夫,我的上帝,原谅我吧!杜伊纳西,我的至爱,太深的爱会将人扼杀。”罗马尼亚为这两人举行了国葬,仪仗队将他们的灵柩放进同一个墓穴。生前,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四十四年,从今以后他们也将永远在一起。他们的死,引起罗马尼亚的举国震惊。罗马尼亚科学院院长在悼词中表达了这种震惊背后的潜台词:“在他们面前,任何文学语言都显得苍白。上帝赋予了他们那么多的爱,那么多的忠诚,那么多的信任。当今世界,我们缺少的恰恰正是这些呀。”于是人们发现了他们生前用生命创造的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例如诗人在33岁的时候,来到首都的第一天看到这个美女,当场就认定她是自己生命中的女人。他没有工作,没有住处,就开始狂热追求已经是罗马尼亚及欧洲芭蕾舞舞台上极为耀眼的明星丽秋。须知这样倾国倾城的美女谁人不爱,尤其是有钱有势的男人们,他们怎能接受这样一个美女竟然落入一个穷酸诗人之手。但是有钱有势的人只能用钱和权势来爱,而诗人却用生命来爱。佳人选择了诗人。诗人个性很强,祸从口出,难免坐上几年大牢。丽秋到处托人把诗人保了出来,并冲破重重阻力,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诗人一文不名,一直靠丽秋跳舞的收入过生活,直到1963年诗人41岁才到了出头之日。环境宽松了,诗人一下子推出十几部诗集。到60年代末,诗人在诗坛上牢牢确立自己的地位以后,丽秋突然告别了舞台。别人怎么邀请她都不出山,艺术界为她组织的庆祝活动她也不参加,总统为她举行的授勋仪式她也不露面。原因是他们一直沉浸在二人世界当中。他们一直没有要孩子。二人世界对他们是那样美妙。丽秋说,她很难想象他们的家庭中再多出一个人来会是什么样子。
第二种,张爱玲模式,或者说陈世美模式。始乱终弃,差不多是最惨的、最不值当的一种模式。开始搞得很热闹,后来弄得很掉价。这个不用多说。但这是从世俗观点来看的。要是从爱情的本质上来看,则是另一回事了。爱情从本质上来讲,确实是一个人的事。于是一切爱情的价值相等,但是幸福感和世俗的结局则难免有天上地下之别。
第三种,典型中国式,很悲凉的一种结局。我是比较悲观,总觉得中国历史上爱情传统很淡泊。忠孝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而爱情不是。中国历史上爱情的典型案例,都不外是被剥夺了爱情。如孟姜女哭长城,《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唐明皇和杨贵妃,陆游和唐婉,梁山伯和祝英台,以及其他许多棒打鸳鸯的案例。
第四种情况,暗恋式,或者说,单恋式。我就属于这种情况。是一种很无奈的结局,虽则爱情过程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先说暗恋式。
我大学时候暗恋上班花,伤得不轻。我没有追,仅仅为了不后悔而表白了一次,被拒了。结果呢,因为她还在原学校念书,我害怕见到她,不能承受必然到来的她跟别的男人确定恋爱关系的事实,全宿舍的人都留在原学校读研究生,我则考到别的地方去读了。十六年来,几乎每个月梦见她。梦中会说上一句话两句话。梦中也知道她不在中国,在加拿大。
再说单恋式。我的暗恋无疑是单恋。单恋还有另外一种形式,人家恋我。这不过是一个角色转换而已——我暗恋的班花,她之对我,一如我之对单恋我者。她要么拒绝我,要么会像我一样做。不论怎么做,单恋的结局都是一个性质,是一个人的热闹,很无奈。
作为被恋的我,不会有一点点贡高我慢,没有一点倨傲,总是会尽可能热烈地回应,也会一起进行最深刻的触及灵魂的理论探讨,但是始终难于体验到快速的心跳,只有温馨,没有眩晕。即便进行深呼吸,也不能助长心跳速率。做爱也无事于补。这是一种功能障碍,就跟做爱没有高潮一样,是功能障碍。我能理解成不得其人吗?因为我没有遇到那个正确的人?遇到那个人以后,她会成为对症的药引子,一下子治好我的病?我想这是一个好的解释。于是我就只有等。看来我只有等。但是我怀疑,这样等并不是一个好办法。爱是一种功能,一种能力。如果是心理结构上出了毛病,可就不是等能解决问题的。越等越坏事。
这样,我的恋爱,变成了“博爱”。博爱是无法像静秋和老三一样专注地爱一个人。你无法让每一个男人都像某一种男人:要么不爱,要么专一地爱得死去活来。即便是女人,也不可能人人如此。当初,我是曾经专一的爱过,但是没有成功,此后就再也不能够专一的、深入的去爱。这当然不符合另一条爱情原理:一个人爱某个人爱得越深,前者越有可能拥有同样深的爱另一个人的能力。这很拗口。简单说,就是,我爱班花爱到多深,我就可能爱别人爱到多深。但是为什么我后来十几二十年当中都没有能够同样深地爱上另外一个人呢?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没有深度的时候,就是没有选定的时候,这时候就有广度,就有“博爱”。那么,这种广度,可以理解为一个筛选程序吗?
我自己体会,只有到了那种酒吧里头。有一回到了酒吧门口,看到许多体态非常美的女人,没有看到面庞,只看到背影,我就心跳不已,呼吸急促。所以我估计,还是不得其人的原因。一定要那种青春逼人,闪着死光的美妇人才能让我折服,才能点燃我的死灰一样的心。这当然是非常势利的。好在我没有这样的能力,主要是没有这样的生命活力,去接触这种死光。但是我也很怀疑,即便有这种死光的人,我追求到了,不出三天,又会打回原形,视同敝屣。会不会呢?没有试,先且存疑。
第五种情况, 那就是静秋模式,《山楂树之恋》的模式,琼瑶小说里也有很多这种爱情。这个是宣扬一种“死了都要爱”的爱情观。虽然并不美满,但是很有尊严。我看静秋和老三的结局,不是最好,但已经是相当的好了。为什么?因为这涉及了爱情的本质:彼此证明存在性,彼此给予对方肯定的信息。静秋模式比之于传统的典型中国式爱情,优越之处,或者说幸运之处在于,是自然因素(疾病)而不是社会剥夺了他们的爱情。所以它的悲剧色彩要减弱很多。
为什么说《山楂树之恋》宣扬一种“死了都要爱”的爱情观呢?因为老三的死,确实证明了这种精神,这种爱的精神。小说的最后写到这些情节,以下是部分摘录:
“他的手还不是完全冰凉的,还有点暖气,说明他还活着,但他的胸膛没有起伏了。
“她就一直握着他的手,满怀希望地对他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
“旁边的人都看不下去了,说:‘别叫了吧,他听不见了。’
“但她不信,因为他的眼睛还半睁着。
“她不停地对他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
“过了一会儿,她看见他闭上了眼睛,两滴泪从眼角滚了下来。
“两滴红色的、晶莹的泪……”(P290)
老三在死之前,心里一直有一个人,非常热烈地萦绕在心头,这样的死,那是相当幸福的。更幸福的是,老三气若游丝的时候,静秋来了,抓着他的手,不断告诉他,她在这里。所以老三最后流下的两滴泪,一定是非常热的。所有的委曲、所有的盼望、所有的疑惑,都随这两滴热泪一扫而尽。老三的死,是最宽慰的死,是好死。虽然死前非常辛苦,非常煎熬。最后的两滴热泪证明,一切辛苦,都是值得。好死就有好生,这是佛家讲的。老三现在也许在天堂里头做仙人呢。出六道轮回的可能性只怕很小,但是一定是生在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注定不会生到三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