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性小康专题 |
一、什么是精神出轨
我和她/他真的什么也没有发生。我和他/她真的是很纯洁的,不像你想象的那个样子。
有些婚姻中的男女,或者已经确定恋爱关系的男女,跟对方解释自己和另一个异性之间的关系时,往往会做出以上的辩解。什么意思呢?我跟他或者她只不过是朋友关系,没有上床。我们没有发生性关系。我们之间是纯洁的友谊。换句话说,我有这个自由,跟他保持这种纯粹的、精神上的关系。也即是说,我对你已经尽到了忠诚的义务。我保留了你对我身体的专属权。我和你之间权利义务的边界,就划在这个地方。一边是你的权利,一边是我的自由。
这样,问题出来了——另一方会说,我要的并不只是你的肉体。我要的是你爱我,你心里想的是我。我要的是你想到我的时候充满柔情蜜意,春心荡漾。我不能接受做爱的时候,出力的是我,而你心里想的是别人。这跟奸尸有什么区别?跟强奸有什么区别?
这样演绎下来,精神出轨捉不捉的问题就有了现实意义——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算不算出轨?算不算背叛?如何裁决或者判断两个人关系的走向?下一步如何打算?是接着过啊,还是分手啊?这样,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严重一点,确实影响到一生的幸福。弄不好要走好多年的弯路。
在现实当中,精神出轨的问题是经常发生的。它经常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一对夫妻,或者一对恋人,其中的一个,逐渐丧失了对对方的激情,而配偶之外的个体,却唤醒了他或者她的生命激情,使他/她青春焕发,生机盎然。但是他或者她只是偷着乐,并不与配偶分享这种激情,因为这种分享容易被双方解读为背叛。在行为上,他或者她的交往保留着最后一道防线,即是不发生性交,不上床。
那么,这种精神出轨,捉还是不捉?或者换一种提问方法,更有现实意义的、可操作的提法——要是捉的话,如何捉法?
李扁主张,文明的本质就是以规则处理冲动。捉,还是不捉?先得把规则搞搞清楚。
二、第一条规则:看到万物皆变,变易就是永恒
第一个规则,是承认和正视变化,所谓与时俱进。
什么是变化?举例来说。过去的武术对军队来讲够重要,冷冰器时代那就是战斗力,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原子弹出来了,气功的作用就不大了,今天的武术已经成为体育项目;过去的人写信写文章都用毛笔,现在用毛笔写大字那叫书法家,QQ聊天用毛笔完全不可能;上个世纪之前的年轻妇女死亡,多半因为生孩子,现在年轻妇女的死亡主要是因为自杀或者其他疾病;中世纪的欧洲,上帝和教会给人们提供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指导,今天,人们用科学指导物质生产,上帝退回到精神家园的信仰阁楼当中。再说多点,过去的性主要是用来生孩子,现在一个妇女一生做爱平均3000次,可是只生一个孩子。再引申一步,婚姻家庭的意义,婚姻的玩法,也跟过去不同了。
肉体的背叛,或者精神的背叛,也已经悄然地,发生了历史性的意义转变。人类理性的光芒,已经足以护卫被背叛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再不会完全动摇他对于生命意义的信仰,对于自身价值的判断。精神或肉体的背叛,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已经不像人类文明的幼年时期一样严重和不可饶恕了。或者说,精神或者肉体的背叛,越来越在人们的理解范围之内了。
究其原因,在于机会成本的降低,提高了人们抵御背叛所造成伤害的能力。人们的抗背叛力越来越高。此者得益于人类文明水平的提高,得益于精神和物质的极大丰富。当然,这个道理,早在两千五六百年前,就已经有人悟出了。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也。只不过,道理虽然早就懂得了,而外在条件却一直没有发育充分。“穷了几千年了,是时候了!”我们还刚刚达到温饱水平。按照我父亲的说法,“讨饭棍还没有登灰”。意思是刚放下讨饭棍,上面连灰尘还没有落下。所以,短缺经济时代的许多信念,都还来不及更新,都还在主导我们的灵魂,充当抉择取舍的依据。不论在感情上,还是在事业、家庭当间。
相濡以沫。两个人死守在一起,彼此平平淡淡,死水微澜,也坚决不让对方出轨,一出轨就要捉,甚至以命相抵,也要守住这个家。自己更是不出轨,坚持节操。这种对于传统美德的坚持,决非个别人的选择。
但是历史地看待这件事,就显得可悲。这种大面积的坚守,其实就跟阿Q革命的那个时候,大家不肯割辫子一样。阿Q那个时候解决得不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两者必择其一。二者选一,没有第三条路,这个时候是有利于大家做选择的。但是现在没有这种外力让人们做出明确的选择,所以总是处在踟蹰犹豫当中,进退维谷,难以取舍。这就是痛苦所在。
痛苦也是冲动。出轨更是冲动。你出轨,我来捉,同样是冲动。这些冲动怎样用规则来处理之,使之不至于成为盲动,不至于酿成悲剧,确实是有讲究的。李扁不能生造出适用的规则,这种规则一定是从实践中来,一定要从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中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