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文选刊|和初学者说翻译

(2017-03-06 22:27:55)
标签:

2017

2期

和初学者说翻译 


(选自《英语世界》2017年第2期)


美文选刊|和初学者说翻译

 

/叶子南1

  

译怎么学?当然可以买一本谈技巧或说理论的书,边看边学。但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最好的学习方法还是在误中悟、错中学

看一点技巧甚至理论并无不妥,看得得法,也能如虎添翼,但邯郸学步,就难免被羁绊。很多教程之类的书总是用理念引导你,规范多于示范,而对初学者来说,对实际翻译的分析更有效。一次,我和奈达聊翻译学习,他对我说,那些理论技巧的书看也无妨,但更有效的方法是对照原文和译文,从中领悟学习。他说要用靠得住的译文来对照,也就是学界公认的好译者好译文,如傅雷、杨必、张谷若、许渊冲、董乐山的译文。

太死板是翻译的主要弊病,所以要摆脱原文的束缚,奈达的功能对等就是针对这一病症的解药。但另一方面,初学者的译文有时过于灵活,喜欢添加原文没有的内容,说那是言外之意,添上去才合适。确实,讲翻译的书中有增词这一技巧,我的书里也有。作者拿出十几个增词的例子,个个都让你拍案叫绝,但学习者却忘了,那些句子是大海捞针的结果,是好不容易找来的特例,是想告诉你,译者有时可以增词,却并不是说,增词是可以频繁使用的招数。我用奈达建议的办法,给学生演示了傅雷、许渊冲在《高老头》中的一段译文,另加两个英译文。大家发现,除极个别句子差别较大外,绝大多数的句子都可以在四个译文中横向对照,但这四个译文毫无关联,都是源于巴尔扎克的法文原作,可见就算是神似的提倡者傅雷、三美论的创建者许渊冲,在处理具体文句时都非常谨慎,绝不擅自添加删减、天马行空,特别是傅雷,有时严谨得几乎让人想问,您老这里能不能再宽松一点?许先生的译文似乎回答了我的问题。

说起英汉翻译,很多人喜欢说自己汉语不好,词汇不足,表达能力有限。这些可能都没说错,但我看更关键的仍然是对原文的理解。理解问题,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自己就觉得最难的还是看懂原文。我这里说的看懂并不是囫囵吞枣,不是用一句并不违背原文大意的汉语说出原文句子的意思,不是粗线条的解释。没把原文的黑色说成白色还远不够,还要看细节,是深黑、浅黑、黑灰、铁灰。翻译是个细活儿,实际场合有时八九不离十也许可以过关,但是翻译训练本身不能以八九不离十为目标,那样的标准太低。

另外一个问题是擅解原文,有时译者还喜欢评论几句,什么原文写得不好之类的。原文写得不好的情况当然有,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你别怪原文,十之八九问题仍然在你本人的英文水平。你不能让原作者沿你的思路走,你自己觉得这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其实,理解的过程应是完全放弃自己、接受作者的过程。就像中国古代庖丁解牛的故事中说的那样,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译者如在理解过程中,执意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理解原文,就很像把刀用在关节点以外的地方,刀会受损。在这个阶段完全放弃自己,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在这个阶段,译者还没有遭遇矛盾,翻译过程中左右为难的处境还没有出现在译者面前,因为这仍然是在单一语言内活动。在原文面前,译者千万不能高傲,否则就会歪曲原文的意思。

汉语好不好当然是个问题。要提高汉语水平,可能需要减少网上搜寻的次数,减低依靠电脑的程度。电脑取代人脑记忆有利有弊,是一把双刃剑,它替我们记住了原本无法记住的信息,可同时也使人记忆退化。结果翻译时想用的词常在脑际与你捉迷藏,你却总是抓不住它,只能到网上去搜寻。问题是我们太懒惰,没有在应大量吸收的年龄段把汉语的精华内化成自己的财富。尽管我们一查资料库什么都有,但译者仍需要在自己的记忆库储存为数庞大的词汇和用法。乔治·斯坦纳认为好诗好文不仅要背诵,还应高声朗读。背诵实际是为文字在人心中找到安身之地,而熟记心中的文字,能在翻译需要时跳出来供你选用,你不用搜肠刮肚,因为一个个的词语和用法已经早在你的脑海中安家落户,只要语境一促发,可用的词便会随雨到心头。如果年龄还不算太大,真建议你补上这一课,因为这是有后劲的译者不可缺少的资本。

怎么学翻译这个题目可长篇大论,也可两语三言。近来越来越觉得,人说的废话实在太多,足可减去三分之二。所以还是就此打住,免得浪费大家的时间。

 

1.浙江绍兴人,毕业于杭州大学外语系(现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近二十年来任教于美国明德大学(Middlebury College)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本文作于20161020日。


美文选刊|和初学者说翻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