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译者之吻

(2013-12-10 14:33:13)
标签:

2013年

翻译大赛

教育

译者之吻

——在“第四届‘《英语世界》杯翻译比赛”颁奖礼上的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 张群群

(二等奖获得者)

20131025日)

 

 

祝贺《英语世界》成功主办了第四届翻译大赛!各位评委不辞辛劳,在2013年最难熬的酷暑中评选参赛译文,会议组织者举办了隆重的颁奖典礼,翻译界和英语教育界的前辈莅会为获奖译者颁奖,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年轻一代译者的关怀、爱护和提携。整个比赛始终秉承给力英语学习,探寻翻译之星的理念,为翻译爱好者提供了比秀佳译、提高翻译水平的好平台。

幸运的是,颁奖典礼的组织者给了我这个已届中年的业余译者宝贵的发言机会。本人是抱着初学者的心态,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翻译比赛。尽管成绩平平,跟自己原来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但能够入围复审名单并最终获奖,已经感到非常荣幸。读完评委老师的评析文章、两篇参考译文以及一等奖译文,的确看到差距,也学到许多知识。得到收获的同时,不由得感叹,译艺从无止境!学习英语、锤炼译笔,都得再加上一把劲儿!相信这也是我们许多参赛译者共同的感受和心声。

这次参赛让我回想起和《英语世界》长久的缘分。在这本杂志的陪伴下,一边坚持学习英语,一边作为业余译者,独自在翻译实践中摸索,渐渐地让我悟出翻译的深意,见识了译者之吻那神奇的魅力。

(一)

虽是初次参赛,和《英语世界》却结缘已久。我的专业背景是经济学。从大学时代开始,最初是在图书馆中读到这本杂志。当年,参加了全国刚刚开始组织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因为成绩优秀,自己的照片上了学校的宣传橱窗。因为受到了鼓舞,在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束后,为了不把英语丢掉,我从1990年开始订阅《英语世界》。从此,这本杂志就成了我每天早课前到户外晨读的材料,无论沐浴暖阳,或是脚踏冬雪,从大学三年级到硕士毕业,几乎从未中断。

本科毕业时,即将离校的同学都在打理行囊,卖掉旧书,而我却把1990年全年共6本《英语世界》杂志手工装订成精装的合订本,始终带在身边。读研究生期间,从1992年开始发表论文和译文,那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以许多学术大家为榜样,此生都要坚持著译并重。

等到硕士毕业,我也得离开那个校园,要来北京读博了。因为花不起那么多的铁路运费,攒了七年的教材、专业书和所有的课堂笔记,终于到了不得不割舍的那一刻。这一次,忍痛丢弃了许多书,但《英语世界》和少量书籍由火车托运,总算是陪着我一起来到了京城。

此后20年间,这套《英语世界》合订本以及后续订阅的各期杂志,始终跟随着它的主人,在京城里兜兜转转,流寓不定。因对真理的信仰,相信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如荒漠深处的泉眼,穿越炽热砾石的烘烤,向行者传递甘泉的清冽;像荆丛间的火炬、暗夜苍穹上的星斗,引领我们的双脚到平安的路上。只是因为坚信思想的价值,为知识的热度和智慧的深度所吸引,此后一直独自摸索,再没有中断过学术翻译的努力,译笔的触角渐渐地从经济管理向一般社会科学领域延伸。

(二)

业余译者的路并不好走。其艰难不仅限于学术翻译本身的挑战,还来源于社会阻力。在我从事的专业研究领域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不曾受益于阅读学术译著,却很少有学术机构正式认可译著的研究性质和学术价值。在研究和教学工作之余坚持做学术翻译的学者,怀抱的是引进现代学术理念、分享新知、激发思想活力、振兴科教文化事业的理念与情怀,得到的却常常是学术界的蔑视和漠视——不是源于对翻译质量的评价,而是出于对学术翻译本身的无知。人们从中大获益处,却总要贬损这项公益性工作,说你不务正业。

翻译真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行当。在原作者面前,译者有时感到低人一等;在学术同行面前,能做翻译的学者须时刻谨记玉韫珠藏;在读者面前,译者又总是惴惴不安。艰辛的翻译劳作,收获的很少是赞美,更常见的则是忽视,甚至苛评。

译者如同最热忱的传道者,用自己的智慧广布福音,传播先知的思想;人们记下了神迹和天启,却总是忘掉抵达彼岸所乘坐的语词和文本的方舟。译者也像是一个演技高超而又卑微无名的演员,总是在角色的悲欢里克制自己的情感,直到谢幕那一刻,才重新拾起只能由他独享的那份落寞。

本人译过一部经典学术著作,其英文原著曾为作者赢得了闻名国际管理学界的伊戈尔·安索夫战略管理奖。中文译本面世后,为出版社赢得了优秀引进版图书奖,为编辑赢得了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直到这些奖项颁发若干年后,译者才偶然获知这些消息。十多年前为另一家出版社翻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的代表作,至今二校清样还躺在出版社的卷柜里,不知其正式出版是不是还要等上又一个十年……看来这些都是译者的宿命。

不过,虽然时常犹疑不定,还要不要把学术翻译坚持下去,但因为自己从不相信优秀作品会始终无人识珠,永远寂寂无名,所以,类似这样的经历反而让我坚定了信念——一部好书、一本好译著,在一座座图书馆那粗砺的贝壳里,不论要默默地等待多久,始终得抱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等到能够发现和真正读懂它的寻宝人。

(三)

人类是巴别塔的囚徒!巴别塔是语言歧异和理解障碍的绝对性之隐喻。译者则是巴别塔的越狱者和心灵之桥的建造者。没有他们的劳动,人类只是彼此隔绝的部落孤岛。

人们常说,原作是成品,而译作永远是未完成的半成品。译者应当坚持不懈地追求译作之完美,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此话当然不假。从时间顺序上,毕竟是先有原作,然后才会出现译作。然而,译者绝非纯粹的文字符号转换工具,只得刻板机械,消极被动。恰恰相反,译者是具有独立的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活生生的主体。

翻译首先是一种最为深刻的阅读,其次是一种最受限制的创作。译者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上,而且表现为他们和作者一道从事着并行的研究和创作。因为,无论是原著或译作、作者或译者,在文本和研究者、写作者的背后,始终屹立着科学之真、道德之善和艺术之美。虽然译者并不必然承担令原作臻于完善的责任,但不少作品的确是通过译者的努力,在译本中避免和弥补了原作的错漏与不足。或是仅仅借助翻译文本本身,或是辅以同原作者的直接沟通,译者与作者进行对话和思想交流,并要做出自己的研究和创造,从而才能使译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也让译本具备不可替代的、独立的版本价值。

思想、情感和美的造物,有时就像是被施了魔法的白雪公主,昏死在造就了她的语言和环境中。直到等来译者之吻,她才能苏醒过来,在另一种文化和不同的历史时空里获得新生。

(四)

大学毕业20多年后,我的第一套《英语世界》又陪我来到这辉煌荣耀的殿堂。当初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鬓角和眉目间都有了风霜。所幸逝去的青春年华没有只是用来吃饭而不求学问。否则,哪里要等到20年,三年五年之后,……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掉的(胡适:《不要抛弃学问》)。因此,今天才有机会和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们并肩站在一起。

虽然努力不足,成绩微末,但我们微不足道的进步,竟然能够经由翻译界前辈、评委老师温暖的双手,颁给这光荣的奖项,怎能不让我们相信,在每个孤寂清冷的夜晚伏案劳作,踏着时钟指针的节拍一路走来的自己,也能因翻译之名赢得良师益友,甚至是伯乐和知音?!这莫大的荣誉、激励和鼓舞,足以鞭策和支撑我们,在翻译之路上坚持走下去。

这套《英语世界》合订本的扉页上,抄录着《旧约·以赛亚书》中的一句话:

I shall go softly all my years in the bitterness of my soul.—Isaiah 38:15

我因心里的苦楚,在一生的岁月必悄悄而行。

知识和思想的海洋茫无涯际,语言之美和翻译的艺术同样永无止境。相信有志于翻译者会和我一样,对英语学习和翻译始终抱有一颗虔敬和谦卑的心,并将时刻不忘学习语言背后的知识,提高综合修养,努力坚持锤炼译笔。

而译者们的这份坚持,必定要归功于您!归功于我们(WE)的《英语世界》(The World of English, WE)以及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出版事业的开创者、令人尊敬的商务印书馆!祈愿《英语世界》能指导和陪伴我们一路前行!

 译者之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