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旨在告诫人们不要轻信传言,看到的才是事实,成语“耳闻不如目见”正来源此。话听起来不错,可细细推敲,问题来了——眼见真为实吗?
想象自己戴上一副深绿色的太阳镜。这样看到的每样事物都是绿色的,绿色的人、绿色的车、绿色的建筑、绿色的米饭,甚至手脚也是绿的。如果摘下太阳镜,整个经验都会改变,“人不是绿的!”“手不是绿的!”“脸不是绿的!”原来眼见不一定为实。
历史上,孔子就曾只见果、未见因,误以为弟子颜回偷食了米饭,可知主观判断存在局限性;自然界的罂粟花,花朵迷人,花香诱人,可它却能引发冲突杀戮,造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可见美丽的外表下不一定有美好的本质;取经路上,唐僧看到的妇人少女,却是悟空眼中的妖魔鬼怪,可明不同的心态(悟空只见恶,唐僧只有善)能获得不一样的看法。
生物都是利用自己的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来观察世界,造成了由于没有亲眼见过、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在其认知里是不存在或假的。唯独只有人有发达的大脑,高级的智慧,可用逻辑思维来了解世界、分析事情、还原真相。单凭眼或其他感官的感觉来判断事物,是非常不完整的,似盲人摸象。思维能力才是内生性力量,更是人体的一种延伸,少了它,意味着个人素养的一大缺失。
然而,现实中盲信眼见为实的人太多了。比如,那些看K线图炒股的人,总是主动去相信自己希望是真实的东西,因此被人用图表、数据牵住了视线,他们看到的恰恰是机构特意要他们看到的,他们相信的恰恰是庄家故意让他们相信的;那些坚定房价只涨不跌的人,固执地认定眼睛所看到的(房价一直在涨),根本不愿意选择逻辑推理得到的(物壮则老),更不晓得老子说过的:欲要其亡必让其狂。笃信眼见为实的人一定失去每个发展机会,因为只有在还找不到明确的现实证据来证明的时候,机会才有意义,眼睛看到的不是机会,思想看到的才是。
假如自己永远都不摘下那副深绿色的眼镜,当然可以在视万物都是绿色之下生活,但也再看不到其他不同颜色了。一旦习惯看到的都是绿色,就不会停下来思考:绿色是唯一能看到的颜色吗?是的,特定的内心习性决定了人的世界观,我们以为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是它们的实际状态,或者事物惯常看来的样子,其实并不是它们本来的样子。大脑有时候是个聪明的懒鬼,喜欢借助以往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对人、事分类、贴标签,这样很容易产生偏见,而偏见是一种错误的态度,若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观察就匆忙作出结论,势必不理性、不科学,经不起实践(时间)的检验。
孔子说出:目不可信;心不足恃,既有感叹,还有反省。现在,我们终于理解眼见并不为实,就越能控制不生情绪与外界产生矛盾;就越不愿意同别人去辩明真相,所有不认同巴氏投资理念、不坚信公司辉煌未来、不懂只要理念正确就能逆袭成功的人与我何干;就越理解那些离开团队的、放弃股权的、重操短线的人,他们没有看清事情全貌的能力罢了;就越想多学习,多改造,多提升格局,因为很多错误都是自己的生理构造、文化水平与心理定式携手的“成果”;就越不敢自以为是,越想通过修炼拥有超越肉眼的天眼、慧眼,让自己不再生活在狭窄的世界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