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年胡同院子里的如厕记忆

(2022-07-18 15:35:20)
标签:

当年胡同院子里的如厕

分类: 生活

       当年胡同院子里的如厕记忆

 

吃喝拉撒,是一个人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解决乃至改善人民生活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四九城内多数居民都在胡同里居住,且其中大多数居民也都需要在自己居住的院子里解决如厕问题。

 

当年胡同里的院子除了少数独门独院或深宅大院,多数都是居住着十几户、乃至几十户人家的大杂院,或是有三四户、四五户人家的四合院。院子里的厕所或者称茅房(那时不叫卫生间),就要满足全院人的如厕需求。

 

我家和姥爷都住在鼓楼前的帽儿胡同,住的都是四五户人家的小院。院里的厕所都有两个茅坑,都是挖完后用砖头砌好的长方形。因为没有冲水设施,所以一个用于大便,一个用于小便。如果不这样设置,小便多了,大便时会溅到人身上。

 

虽然有两个茅坑,但一般进去一个人后,就顺手把门别上了。不过,我们这帮小哥几个,如果有人解小手,有人解大手,大家不仅可以同时进入,而且还不介意就着味儿聊天儿。

 

记得两个院子的茅房里都有一个低瓦数的白炽灯泡,门外的开关耷拉下一根灯绳。晚上,街坊们就在昏暗的灯光下如厕。要是有人忘了关灯,可就麻烦了。别人不知道有没有人,只好忍着。当然,时间太长了,也忍不住问一句“茅房有人吗”?

 

由于没有统一的排污管道,所以大小便都要依靠掏粪工人每天“掏茅房”。像老汉我这个年龄的人,都知道当年京城有个大名鼎鼎的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因为工作出色,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多年后,我在工作中还认识了时老模范的儿子,市总工会的副主席石纯利。

 

记得当年到我们院儿里掏茅房的师傅,工作态度都很好。不仅不怕脏不怕累,还处处为居民着想。因为院子小,人们又只能在院儿里嗮被子晾衣服,师傅们来了总要喊大家收衣服,以免一不留神被弄脏了。

 

虽然师傅们很小心,但也难免在茅坑边上洒落一点儿粪便。所以,我们经常在师傅们走后打扫茅房。当年,家家户户无冬历夏都要生炉子,煤炭燃烧后的炉灰就成了扫茅房最常用的材料。而我家有时还去白米斜街买一些石灰,用其打扫厕所,还多少能起到一点儿消毒的作用。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胡同里陆续增建了许多公共厕所,或者叫街坊厕所,居民院子里的厕所也陆续停用了。如今,部分院落在改造中还修建了有冲水功能的现代化厕所。当年院子里的那些老厕所,以及我们和比我们还老的老人们的如厕经历,也已经成为历史和记忆了。

 

                (载于202277日《中国电视报》)

当年胡同院子里的如厕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