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行降息真那么值得欢呼雀跃吗?

(2014-11-23 20:23:02)
标签:

央行降息

分类: 经济

                            冷静客观判断降息的利与弊

 

那一天(星期六)早晨,从梦中醒来,上网一看,央行降息了,就在前一天的晚上。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一降,对我们那点有限的银行存款,会有多大的影响。然而,新浪网上的留言,至少在我上网的那个时点,从头到尾都是一边倒的点赞之声。大意就是利国利民啊,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企业有积极性了,生产上去了,对老百姓还是有好处的嘛;作为房奴,也降低了还房贷的成本,高兴啊、鼓掌啊!诸多媒体也都在计算,可以少还多少多少的房贷,好像全世界每个人都是房奴似的。

 

而他们似乎忘了,还房贷的只是一部分人,对全体储户而言,存在银行的钱获得的回报少了,难道真值得这么欢呼雀跃吗?各位都是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吗?而即使对房奴而言,难道各位在银行就都是零存款吗?如果不是,那么您还房贷少花的钱中,至少有一部分是银行本应该给您的啊!

 

直到看到了《北京青年报》的长篇评论《降息 意外而来》,方使我产生了一定的共鸣。我很赞成文中的若干基本判断,如标题所示,这次降息确实来得太快、来得有些意外。如此次降息的特点,就是非对称降息。即贷款利息降低的幅度,要大于存款利息降低的幅度。也就是要求银行缩小自己的盈利空间,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过,我不太赞成文中用“吐血”、“壮士断腕”来比喻银行作出的“牺牲”。作为“坐地圈钱”的机构,看一看其近些年在各地盖起来的大楼和管理层的薪酬,就知道其有没有减少存贷差的空间。

 

央行此次降息的初衷和预期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降低包括房企在内的企业融资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另一方面在保持正利率的同时,让储户把更多的钱投向市场、乃至房市,促进消费。但值得指出的是,多年来,我们都只强调银行对调控经济的杠杆作用,而弱化了其储蓄职能对居民所有货币的保值增值作用。我们更多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青睐低利率、乃至零利率对消费的刺激作用,而忽略了中国依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当前出现的经济下行压力,既有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的外因,更有总量不断加大导致基数扩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越来越大,特别是结构不合理、粗放经营、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诸多内因。而这些问题绝非是简单的融资难、且解决了资金问题就可以解决的。简单地解决资金问题很可能治标不治本,或还可能使诸多严重问题、如包括“鬼市”在内的房市问题因延缓解决而加剧。

 

而从对居民的影响方面分析,除了上面所说的一些基本道理外,特别应该意识到的是,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理论、经验和做法。在社保、医保、养老诸多方面尚难以让每个人没有后顾之忧的时候,对多数人而言,存在银行的钱仍是他们毕生积蓄的救命钱。即使总量是一个看上去庞大的数字,但人均不过3到4万元,又能买几个平米的房子呢?况且,真要大家把钱都拿去买房了,存款大幅减少了,银行拿什么去给企业贷款呢?岂不只有印票子了?这实在是令人很惊悚的前景。

从放松房贷首贷政策,到非对称性降息,不到两个月内,央行连续出招,“稳增长”的意图强烈。但无论是对已经出台措施的预期,还是继续出台新的措施,都应该对可能的利弊进行客观多角度的理性分析。扩大外延作用有限,且只能治标,难以治本,还会延缓治本的进程。相反,允许速度适度回落,继续调整结构、改善环境、提高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多点支撑的局面,即使速度慢一些,也比重复投资、影响环境带来的泡沫化的速度,要更有实际意义,更利于长远发展,更能够真正地惠及民生。

 

                                  (载于2014年11月23日《北京青年报》)

央行降息真那么值得欢呼雀跃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