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虚构的市政污水管”

标签:
柳州污水 |
分类: 社会 |
5月25日的《北京晚报》,以《靠一条虚构的“市政污水管”就能够通过环保审批》为题报道,在柳州市柳南区基隆村的村角,洗涤厂排出的呈现白色泡沫、含有刺鼻味道的污水,通过一道自然冲沟,直接排入了柳江。污水入江处正是柳州市二级水源保护区河段,离下游的河西水厂取水口不远。如此污染环境的项目,是如何经过环评程序和环保审批的呢?根据规定,环保审批由区环保局负责;而具体的评估工作由监测机构来做。环保局称,在监测机构提交的环保审批文件中,多次提到将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中,环保局就据此予以放行了。而所谓的“市政污水管”纯系子虚乌有。环保局承认工作有“疏忽”,没有到实地看一看。
听起来真的像天方夜谭。究竟是从企业到监测机构、到环保局一级骗一级呢,还是有关各方为一己私利共同造假,欺骗社会和公众,没有确凿证据不好下结论。但如果真的是第一种情况,那欺骗造假也真的是太容易了。企业的所作所为无疑是极为恶劣的。为了自身的利益,置人民健康和社会责任于不顾,不惜以造假手段,无中生有,蒙混过关。而堂堂的专业监测部门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是失职渎职、甘愿上当受骗呢,还是蛇鼠一窝、沆瀣一气呢?从报道披露的诸多情况看,对其持怀疑态度是有理由的。而即使其真的也是受了蒙蔽,但如此连到现场实地看一看都不去的专业机构,要他们有什么用呢?而最最重要是环保部门。即使不到现场查看,但那个地方有没有“市政污水管”、污水顺着管道能流到什么地方去,难道都不知道吗?
更令人震惊和值得关注的是,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联系环评机构,对方保证“100%能通过”,可以先交手续费,通过后再付款。由此,不难设想,这样的环评机构能起到什么评估作用?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敛钱和造假。而这样的机构不仅合法注册,还隶属环保部门或是与环保部门有着特殊关系,所以总有生意可做。如此,我们也有理由质疑,我们的环保部门究竟是在保护环境呢,还是在破坏环境?而不争的道理是,如果每一次环评都是认真和准确的,我们的整体环境何以恶化到如此程度?而我们今天空气质量的下降和资源环境的污染,又是多少次形同虚设的环评造成的副作用啊?虚构的市政污水管只是一个个例,但问题是,在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不知有多少类似“虚构的市政污水管”。对此,是不是也该评估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