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乡长被灭灯,其实很正常——对副乡长被灭灯不必过度解读

标签:
非诚勿扰副乡长被灭灯 |
分类: 社会 |
几个星期前,观看江苏卫视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当看到一个副乡长登台征婚、被24位女嘉宾灭灯时,真的没有一点儿与众不同的感觉,真的没有想到由此会出现一个被媒体聚焦的新闻事件和热点人物。
过去一两个星期,笔者日常所见的十余种纸介媒体上,几乎都看到了有关此事的报道和评论。既有人分析说乡长官还不够大,也有人说基层太辛苦,还有人说女嘉宾对官员不感冒,当然也有人说这些女嘉宾有心计,见过大江大浪,不容易搞定。有媒体记者还不辞辛苦,跑到副乡长的家乡深挖细访,也不知道是直接还是间接地听到了乡长老母亲一句“丢人”,就放在了长篇报道的题目中。而这两天,因为副乡长所在的那个乡政府,认为主持人孟非调侃乡干部,提出让主持人道歉,继而引发媒体的继续关注和批评。
《非诚勿扰》作为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历时数年,确实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看似相亲小舞台,实则人生大舞台。加之主持人与嘉宾的睿智、幽默、妙语连出,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每次节目24位女嘉宾面对5位男嘉宾,且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港台海外,每个人生活背景、生活经历不同,性格秉性各异,仅凭着外貌、直觉和短短一二十分钟的互动,牵手成功的概率当然不会很高,即使所谓牵手只是确定男女朋友关系、愿意继续了解交往而已。
所以,每一期节目,牵手成功的比率也就是1/5到2/5,达到3/5的很少。24盏灯全灭的情况比比皆是。被全灭灯的男嘉宾中,有的有财或才,有的有貌,甚至还有才貌双全的老外。同时,女嘉宾被拒绝的情况也很普遍。道理很简单。套用一句相声的台词,别看人跟人都一样,也可能都很不一样。若是在这个舞台上,每一位登台者都能百发百中的话,他们大概也不必走到这个舞台上了。其实,走上《非诚勿扰》的意义,更重要的还是面对亿万观众,在一个最大的范围内寻找那个最适合他(她)的她(他)。假如依然不能实现预期目标,那就应该在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把目标做一些调整。
至于副乡长没有在舞台上牵手,道理再简单不过。因为他老人家已经38岁“高龄”,而24位女嘉宾中,年龄最大的只有34岁,且从素质、气质到兴趣、爱好,实在不属于一个类型。台上没牵手,台下未必没有合适的。只是经过媒体这样一翻炒作,不知道乡长的终身大事是更好办了,还是更难办了。
媒体要发现热点,要吸引眼球,都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对一些平常人物平常事件的过度解读,甚至肆意发挥夸大,挖掘出一些本不存在的“深意”,对当事人、对读者未必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