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岗位工资统计 |
分类: 专业 |
2012年9月20日,第三届中国统计开放日如期举行。今年的主题是“改革创新的中国统计”。虽然已经是第三届,但公众、网民和媒体依然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开放日期间披露的许多关于统计工作的情况和信息,也引发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和评论。笔者浏览了诸多纸介媒体和网站,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消息,当属明年起调查分岗位的职工平均工资。虽然各媒体刊发消息大都来自新华社、中广网等,但标题却有所不同,有的是“国统局举办第三届统计开放日,明年将分岗位统计工资”,有的则是“收入屡‘被平均',统计局明年起将分岗位调查职工工资”。
分岗位调查平均工资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显然与长期以来的“被平均”现象有关。平均数是一种重要的、基本的统计指标,对反映和分析平均水平至关重要。但是当被调查总体呈现严重的非正态分布时,平均数就往往掩盖了其中的巨大差异。平均数用于反映人们的工资和收入,就难免出现一个亿万富翁把99个穷人变成百万富翁的假象。虽然现行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有详细分地区、分行业数字,可以反映地区间、行业间的巨大差异,但由于工资统计过去是逐级报送汇总表,实行联网直报后依然是以企业为单位填报,而不是让数以亿计的职工逐一填报,于是仍不可能取得几亿人中那个位居中间的数字,以致地区、行业、乃至企业内部的巨大差异依然被平均数所掩盖,所以出现了“被平均”、“被增长”的现象。
虽然平均工资统计存在“被平均”问题,但是,由于与工资有关、又不仅限于工资的城乡居民收入统计是以人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所以,其五等分、七等分、九等分的数据中居中的一等,就具有“中位”的性质,可以以其为中线,构成一幅收入水平的正态分布图。而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在发布上一年度城乡居民收入时,就首次发布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中位数。同几等分的中间一组相比,这个中位数显然更准确也更清晰。参照这样的做法,至少在省一级地区,统计并公布收入中位数也是完全可行和有意义的。如果借助收入数据和人均抚养系数进行推算,工资的中位数也是可以推出一个八九不离十的数字的。但这些都仅是告诉公众一个比平均数更低的数字,一个有一半人比它高、一半人比它低的数字而已。由于抽样调查的代表性与抽样比呈正相关,所以基于一定样本量的城乡居民抽样调查要反映不同群体的收入差异依然是有局限的。
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出,在工资统计中将企业人员按管理人员、一线工人等分成五类岗位,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如果分类科学、填报准确,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全社会及每个单位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收入的差异情况;而且应该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分岗位的工资水平,因而就可以为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提供重要的一手信息依据。而这种差异情况,显然也是社会公众最希望了解和知情的。
分岗位平均工资值得期待。但是,要做好岗位工资的统计,真的不是一件轻而易举或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一方面,今天的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岗位设置也非千篇一律,企业规模更是相差悬殊。哪些属于高管,哪些属于中层;哪些属于行政,哪些属于技术;哪些属于管理,哪些属于一线,既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又要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分岗位的汇总数字,仍然是一种分组标识下的平均数。同样是董事长、总经理,同样是一线工人或是技术人员,工资标准及实际收入水平依然会相差悬殊。分岗位的平均数,能够进一步反映一定的问题,但依然只能反映一定的问题。此外,报送过程中的逻辑、技术审核与质量控制也必须更加严格,既要防止人为的干扰,也要防止因对指标理解有误的错报,确保数据质量准确可靠。但应该看到,更加值得期待的是,由于中国政府统计工作进行了以“一套表”为核心、包括名录库、联网直报系统和统一数据处理平台为内容的四大工程建设,有希望对来自基层单位的分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处理,因此也有望对分岗位工资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分析,提供更加丰富的交叉分组信息,反映存在的各种现象、差异和问题,为决策部门、研究机构、社会公众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