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沙井副食店 |
分类: 社会 |
老汉我在京城南锣鼓巷生活了四分之一世纪。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我在南锣鼓巷西侧的帽儿胡同出生;60年代中期至后期,在南锣鼓巷东侧的前圆恩寺小学上学。当年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条街巷变成了今天这般模样。所以,我一年总要有几次故地重游,感受今日的盛况,回忆昨日的时光。每每还不忘告诉老伴儿:这里,当年是一个早点铺;那里,当年是一个修车铺。记得70年代一部叫《侦察兵》的电影,就曾在修车铺前拍过一个镜头。
在南锣鼓巷的中段,正对着我上小学的前圆恩寺胡同的路口,有一个沙井副食店。当年,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也常顺便给家里带点儿火柴、烟卷儿的什么回来。前几年,当南锣鼓巷已经名声鹊起的时候,我发现只有一幢房子不改初衷,这就是沙井副食店。打通的三间西房,依然像40年前那般灰头土脸。只是房门上了把锁,来来往往的行人和游客不得其门而入。显然,这座唯一留下来的建筑,是被人有意保存,以做为历史的见证。所以,时至今日,在互联网上,仍然可以搜到很多该店的旧照。
老汉我曾经设想,这三间老房能够修旧如旧,重新开张,以当年的销售方式销售当年售卖的那些副食品,比如用木勺打酱油,用油纸盛咸菜,用电灯泡检查鸡蛋的好坏。如此,南锣鼓巷一定又添一景,而且是无法复制的原汁原味儿的景观。即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也可以带来文化价值。
然近日,偶然又至当年生活了25年的地方,发现沙井副食店已经旧貌变了新颜。或许在寸土寸金的南锣鼓巷,有这样一间不开门的店铺,看着确实让人痒痒。所以,连体三间房的左右两间,已经被改造成为与这条街上上百家时尚店铺风格相似的小店。一家经营艺术品,一家经营服装饰品。前一两年还在的那块写着“沙井副食店”的牌匾,也已经荡然不在。所幸的是,副食店的中间那段门脸儿还在,“南锣鼓巷83号“的门牌还在。显然,有权决定这幢房子命运的人,也不情愿把这座唯一的老房子清理得干干净净、无影无踪。但为什么就不能修旧如旧、照卖副食呢?
当然,已经改变了的,就永远地改变了。记忆与老照片中的沙井副食店已经永远消失了。但中间的、唯一的一段沙井副食店,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它既是一个古董,又是一座文物,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留着它,保护它,合理地利用它,对南锣鼓巷一定是利大于弊的。
老汉我并非守旧,更不是想保留过去的一切。如同国外的一些老矿山博物馆,都要保留一段原汁原味儿的矿道一样。留下个别的标志性建筑,对今天不仅没有损害,而且好处多多。为此,请留住最后一段“沙井副食店”,请留住北京城里其他的“沙井副食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