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天乐园票价 |
分类: 社会 |
8月19日的《新京报》以《天乐园重张票价1785被指不“平民”》为题报道,前门地区百年老戏院——天乐园遵循梨园文化传统,18日举办重张开台仪式,首演现代京昆剧《情问三叠》。新戏楼集观戏、宴饮、品茗于一体,定位“中高端”,被指不“平民”。
做为一个老北京,我对前门一带的昨天是印象深刻的。且不说百八十年前,从前门到天桥都是平民百姓聚集的场所,就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父母也常带我到前门一带的广和剧场、大众戏院看戏,什么《二进宫》、《小上坟》、《挑滑车》、《红桥赠珠》、《大闹天宫》等等,看了许多。那时的电影票一毛、两毛,戏票七毛、八毛,最贵不过一块。而那时,一个大学毕生生分配到机关或企业,月工资大约四五十块钱。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大约涨了100倍,到了四五千块钱。有些东西涨幅是低于工资涨幅的,比如切面和自行车,也就涨了10几倍或几倍;有些东西的涨幅则大大超过了工资涨幅,比如电影票价和戏票,前者涨了二三百倍以上,后者涨了四五百到七八百倍不等。而1785元的票价,显然是疯涨到了一千七八百倍了。看戏看演出,成了高消费了。
再从票价占收入的比重来看,半个世纪前的一元票价,占一个知识分子月收入的四五十分之一;就是月收入只有十几块钱的保姆,也只占其收入的十几分之一。而现在的票价,占普通大学毕业生月收入的三分之一,一些打工者全月的工资也不够看这场演出。如此看,这场演出的票价已经不是“中高端”,而实在是太高端了。
其实,天乐园的定位仅仅是前门地区的一个缩影。前门大街重张已经数年了。据报道称,是恢复了百年前民国时期的风貌,但那时的见证人都找不到了。而半个世纪前的见证人还在,且可以证明,同50年前相比,今天的前门地区已经面目全非了。或因为推到了重建耗资巨大,所以昔日的平民领地变得寸土寸金,成本昂贵。虽然有一些老字号回归,也有一些时尚新店进驻,但无论是老的还是新的,在价格上都向高标准看齐,使得昔日最具平民特色的地区变得不再平民。但不再平民,还是前门吗?所以,无怪乎前门地区在非节假日就比较冷清。即使在节假日,除了一些老字号饭馆以外,多数店铺都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所以,某些门脸长期没有店家进驻。
报道称,天乐园与另一家京城老字号——吴裕泰内府菜结合,增加了餐饮和品茶功能,融观戏、宴饮、品茗为一体。可以想象,这种设计或可以吸引某些有钱人、公款宴请和商务活动者。这些人或可以坐在前排寻找“贵族”感觉。但是,如果没有那么多牛到可以天天包场子的权贵、大款,这300人的场子能一直场场爆满、有人气有气场吗?况且,有钱人找“贵族”的感觉自便,但需要告诉您的是,这种感觉与前门地区的平民文化完全无关。
所以,无论是天乐园的定位,还是前门地区的发展,都应该着眼长远,不仅尽量经营与这个地区历史定位和功能相适应的项目,而且应尽量降低租金和价格,坚持薄利多销,才能名实相符,才能聚集人气。同时,如果能借鉴北京其他一些地区旧房改造的成功经验,政府拿大头、居民拿小头,对前门周边进行旧房维护或翻新,既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又保留了古都风貌,且和前门大街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前门地区,则无论是戏院也好、整个地区也罢,其未来的发展还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