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纪实性摄影的真实性
标签:
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ps |
分类: 社会 |
据《北京青年报》2月4日转载《中国青年报》报道,2月1日,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组委会将获奖的25件“社会记录类”作品在网上公示。该类别获奖作品本有52件,其中的27件作品刚刚被取消获奖资格。大展组委会秘书长姜毅告诉记者,这27件被取消获奖资格的作品中,有一部分存在“像素移动”,即“PS”行为。而更“有参加鉴定会的专家告诉记者,这部分比例高达70%至80%。”
报道称,《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至今已举办九届。自第八届以来,主办单位由《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一家扩展到《人民摄影报》、山西省晋城市信息中心三家。早在去年底、今年初,有山西的摄影师指出参赛作品中有的涉嫌造假。组委会于1月3日表示“为了维护社会纪录类作品的真实性,组委会将聘请数码技术专家对全部该类入选作品进行再鉴定,待鉴定后由组委会共同发布最终结果,欢迎广大影友关注并监督。”鉴定以后,便有大批作品被取消了资格。
笔者以为,作为纪实性作品,大赛的征稿通知应该是对作品的真实性做出明确要求的,因为真实性应该是“社会纪录”的一个基本条件。而对众多弄虚作假的违规行为,取消参赛资格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几乎不算不上处罚的处罚。令人震惊的则是,“像素移动”、或曰“PS”的作品比例竟然如此之高。如果不是有人“多事儿”,如果没有进行“再鉴定”,如此多的造假作品竟然有可能蒙混过关,想起来真令人有些不寒而栗。可想而知,如果到了网上公示阶段,这些弄虚作假行为被网友们抖落出来,大赛的公信力岂不是要大打折扣?
摄影、摄影,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摄,要锁定目标;一个是影,要留住影像。作为摄影作品,“社会纪录”也好,“纪实性”也罢,都是要通过摄影机的镜头,把真实的人物或事物、真实的场面和氛围、真实的事件或故事,定格在一个特定的百分之一秒的瞬间。而时至今日,那些有生命力的摄影作品都是因其抓住了真实的历史瞬间,才能流传长久、享有盛誉。如《胜利之吻》,如肯尼迪遇刺,如越战中那个被燃烧弹烧光衣服的小女孩……如果容忍“PS”之风盛行,如果这许许多多的造假之作可以蒙混过关,可想而知,该有多少“周老虎”纷纷出笼,该有多少人间奇迹被创造出来,历史和现实岂不要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真实性是纪实摄影作品的生命。当“PS”来势汹汹、大行其道之时,无论是各类大赛的组织者,还是众多良心未泯的参赛者,以及广大的摄影记者和摄影爱好者,都应挺身而出,像捍卫生命一样,捍卫纪实性摄影的真实性。第一,要完善审查机制和技术鉴别手段。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逻辑上都说不过去,常识和直觉都感到不对劲儿,进行技术分析和鉴别并不是做不到的事情。如此次参赛作品中,有的就出现了子虚乌有的山峰。类似这样的问题,靠常识和现场验证,或许就可以真相大白。当然,这样做或许成本太大。所以,便有了第二点,对造假者不能只是取消本次参赛资格了事。而应该对其造假行为曝光,情节严重者将其列入黑名单,“禁赛”一定时间,使其付出应有的代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