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幸福感排名为啥大相径庭

标签:
社科院幸福感排名幸福指数杂谈 |
分类: 社会 |
近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全国幸福感调查的结果。在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幸福感排名第一,接下来分别是临沂、扬州、承德、滨州、莱芜、鹤壁、包头,北京位居第九。调查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和议论。《北京青年报》5月8日以《城市幸福感排名怎么才能更靠谱》为题发表社评文章,指出该项调查与社会心理预期有很大差距,与此前一些同类调查的结果也是不一致的,如此前有的调查以青岛居首,有的调查以杭州夺冠。社评文章最后指出,“倘若在不靠谱的路上狂奔下去,倒不如不提幸福这码事。”
笔者对社评文章是持赞同态度的。当然,应该看到,重视居民的幸福感觉是一种进步。因为过去很长时间,我们的各项工作也好,统计调查也罢,都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即使是以人为对象的调查,也往往是重人的客观属性,而轻人的主管感受。重视民众的的感觉,包括幸福感、安全感、舒适感,以及对政府的满意程度等等,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但是,物是死的人是活的。同调查客观物质乃至人的客观属性相比较,调查人的主观感觉存在着很大的弹性和不确定性,调查范围、调查方法对调查结果的影响也很大。将调查结果作为一种评价、乃至考核依据,就更难免引发一些争议。
如果从纯技术的角度考虑,不同幸福感调查之所以带来不同的结果,其原因主要在于范围和方法的差异。
首先是样本的代表性。从媒体发布的有关社科院调查的消息中,我没有看到调查的样本量是多少。而抽样调查的原理告诉我们,调查抽取的样本量越大,占人口总量的比重越高,样本的结构与人口总量的结构越吻合,其代表性也就越强,调查结果的准确程度也就越高。所以,针对不同的调查结果,我更相信抽样比高、代表性强的调查。
其次是调查方法。幸福感调查当然是抽样调查。除了抽样的方法之外,访谈和填写问卷的方式,对结果影响也很大。实践表明,当面访谈当面交卷,填写问卷后寄发,通过电话由电话访问员记录,这些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得出的结果也往往差异很大。一般来讲,填写问卷或回答问卷时干扰越少,得到的回答也越具有真实性。
此外,不同人群关于幸福的理解,也决定着调查的结果。特别是在横向比较时,不同地域的被调查者,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乃至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认识程度不同,其自身对幸福程度的把握标准也会差异很大。上个世界70年代初,不丹国王旺楚克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几年前,荷兰大学教授费恩霍芬主持的幸福调查排名就显示,不丹位居第八位,成为黑马。作为农业人口占90%的一个小国,民众幸福感很高,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但不争的道理是,排名在不丹之后的发达国家,即使要借鉴不丹的一些“幸福”经验,但也不能为了提升国民幸福感,而把居民的生活水平向低标准看齐。
所以,对于差异很大的幸福感调查,目前还是不要一哄而起,争先恐后为之。首先,这样的调查最好先由民间组织或研究机构来做,而不要由政府部门进行,以便与政绩挂钩而走了样。其次,最好还是先用于自己和自己的纵向比较,且在方法上规范连贯,至少可以作为一种改进工作的参考,而尽量不要进行那种不具可比性的横向比较。各级政府部门还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切实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来。幸福感也好,满意度也罢,要了解其实不难,只要真正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融入民众之中,就会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