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提高航班正常率北京二机场t2t3航站楼杂谈 |
分类: 社会 |
据《人民日报》4月8日报道,中国民航“十二五”规划日前正式发布。其主要目标是: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保障能力整体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通用航空快速扩大;节能减排全面推进。在具体指标中,“航班正常率高于80%”特别引人关注。中国民航局副局长王昌顺解读“十二五”规划时提到,目前我国大型机场空域限制情况严重,总共有28个主要机场受限,日均架次均接近或超过日总量限制;流量控制导致的不正常航班比例由2005年的16.8%上升为2010年的27.3%。
做为乘客,我们对机场的设计能力确实不太了解。但无论是从硬件还是从软件上,我们都能够切实感受到民航事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我个人甚至感到,我们的服务在很多方面真的不比外航差。但是,我们也确实对航班的晚点感受深刻。在笔者过去一年从北京机场出发所乘的十余次航班中,几乎没有一次是按时起飞的。若航班能比较接近正点,反倒成了令人惊讶的事情。其实,对于因气候方面原因造成的晚点,多数乘客都是给予理解的。但多数情况下,晚点的不正常航班都不是因为不可抗力原因。很多时候,乘客已经登机,飞机关了舱门,已经开始缓慢滑行,却可能在在机场跑道上一等就是二三十分钟。对乘客而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正点率,确实应该成为民航“十二五”时期一个努力的方向。
如何采取措施应对不正常航班比例上升?民航的“十二五”规划一方面提出,要继续推进机场建设,缓解大型机场容量饱和,积极发展支线机场,增加繁忙航路的平行航路、繁忙机场的进离场航线;一方面也提出,将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航班正常率,科学确定繁忙机场高峰小时飞行流量,完善航班正常率统计办法,明晰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单位保障航班正常的责任,提高航班正常水平。
显然,提高正点率是从增加运力和改善管理两个方面入手的。从运输能力角度评价,管理部门一定是有专业和技术角度考量的。但是,从管理角度入手,也一定应该是大有潜力的。十几年前,北京筹建现在的第二航站楼时,大家的感觉就是建二机场。但无论是投资还是规模,感觉都是很超前的。岂知十几年间,第二航站楼不仅建了,而且很快就变小了;第三航站楼又建了、投入使用了,真正的二机场建设又提上日程了。那么,现有的三个航站楼及机场跑道,是否能充分发挥潜力了?北京机场有三个航站楼,而上海则有两个大型民用机场。在一个大城市,应该有几个机场,规模多大,容量多大,应该是可以参照和对比的。世界上很多特大城市,担负主要客运作用的主要机场往往也只有一个,如巴黎的戴高乐机场,伦敦的希思罗机场,新加坡的樟宜机场。这些机场的航班、航线、起降率、客运量,应该不会比我们的机场低很多吧?
科学确定飞行流量,明确各单位责任,无疑是提高正常率所必需的。笔者多次乘坐最早一班航班出行。在机场流量远未到高峰时段、起降的两城市气候也并无异常的情况下,实际起飞时间也多次延误,可以想象的原因只能是管理方面的问题。一晚则都晚。既然在正常情况下,所有航班最终都可以完成起降,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严格按航班时刻执行呢?这也表明,靠单纯的扩张来提高正常航班率,显然是一种简单粗放的方式,也不利于提高效率和效益。还是应该从管理方面多找一找原因,采取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