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破唯高考分数论”难免事与愿违

(2010-11-12 22:08:11)
标签:

北大校长

周其凤

11教授致信

唯考高分数线

中学校长推荐

分类: 社会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日前对该校11位教授就本科招生致校长的一封信给予回应,并以此向北大教职工和校友就招生改革方案征求意见(见11月10日《光明日报》)。周校长肯定了11位教授的意见,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北大本科招生改革力度,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

 

就在10多天前,北大招生办发布了中学校长推荐制的学校名单和推荐名额。在规定的期限内,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份近200所中学递交的申请,申请学校数较去年减少近一半。经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认真评议”,最终确定161所中学(含2010年首批试点的39所中学)获得2011年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推荐学生总额为210名。虽然申请的中学少了,但获得资格的学校却大幅度增加了。北大显然也要把这一改革进行到底。

 

诚然,高考分数线的缺陷显而易见,而无论是推荐制也好,专家面试也罢,动机无疑是为了弥补现行招考制度的弊端。但现行的高考制度,尽管可能存在一次性的偶然因素,尽管存在着高分低能的情况,尽管有许多加分的因素,尽管各地有不同的分数线,尽管过了这条线后对舍高而取低的现象将很难避免和约束,但如果成绩相差50分以上,差距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毕竟还有一条成绩线。对多数人而言,这条线是公正的;高考的成绩与个人志愿的实现是呈正相关的。如果意识不到,高考的分数线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有招考事项中,唯一的相对最为公平的底线,不断地、局部性地突破这一底线,量变造成质变,就很难不带来颠覆性结果,最终事与愿违,弊大于利。

 

尽管很多人对高考指挥棒爱恨交加,但相对于“唯分数为是”而言,大多数人更不能容忍的是不断扩大的加分因素,什么三好、什么推荐、什么特长,给分数之外的运作开了绿灯。当呼吁取消、至少是抑制各种特长加分之声日益强烈的背景下,扩大中学校长推荐和本校专家面试的比例,难免不增加产生新的不公的几率。

 

有210个由校长推荐的学生上北大,就剥夺了210个学生通过统一标准、相对公平的竞争考入北大的机会。如果其他院校都对北大做法效而仿之,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北大可以确定几个每年被录取最多的中学,每个院校也都确定几所本院校录取最多的中学,行不行?但这样的推荐制度也必然置校长们于不堪承受之重的地步。看似有了权力和权利,100个人和你打招呼,推荐了一个,得罪了99个,而且不止99个,因为你怎样向本校所有考生证明这个被推荐的人是最优秀的呢?要有说服力,就要拿出真东西,或许还是要通过考试来证明。

 

而自主招生,谁能保证由一所大学教师出的题,比由一个地区的一批专家出的题,更能全面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呢?看看复旦和上海交大曾经出过的面试题,如 “你觉得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应具备哪些素质”、“如果你在政府部门身居要职…”、“你对上海房屋规划中的房屋间隔问题了解吗”、“对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有何看法”等等问题,做为录用大学毕业生、甚至是招聘中层领导干部的试题可能更为合适;用于判断一个中学生的素质,真有点儿风马牛不相及。如果现行的集中命题、统一标准、封闭阅卷、计算机录取的考试形式,尚不能彻底杜绝不公和腐败现象,那么,靠社会监督下的学校和教师自律,以信誉作担保,就更近乎是痴人说梦了。“说你姓你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你又能拿出什么证据说人家以权谋私呢?

 

有些看上去很美的改革,往往顾及一点、不及其余。如果不能利与利取其重,与弊取其轻,如果颠覆高考的公平底线,带来的只能是一场灾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