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河美景为何好景不长?

标签:
后门桥万宁桥玉河帽儿胡同雨儿胡同南锣鼓巷 |
分类: 生活 |
“十一”期间,我再次去后门桥(又称万宁桥),想拍几张玉河两岸的美景。
据一些媒体报道和文字记载,很久很久以前,什刹海东南部流出的水称为玉河,从后门桥下向东南方向流去,经过现在的平安大街。1955年,玉河河道被改为暗沟。我和我的一些同龄人,因为在1955年以后出生,虽然曾在这里居住过多年,但都没有见到过这条水系。
记得一年前,持续数年、停一阵干一阵的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正式竣工。一条人工开凿的小河,东连南锣鼓巷,西与什刹海隔街相望,南临平安大街,北傍帽儿胡同。明清风格的围墙沿河而建,花窗、朱门、石檐点缀其上。堤岸两侧树木掩映,堤下河水蜿蜒而过,好一派水穿街巷、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美景。
然而,重返故地,美景又成昨天,不禁略感失望。河水已经被抽干,露出了河套下的防渗地砖。据附近一位老者说,是为了防渗水,在把水抽干后新铺了防渗的地砖。沿河的围墙被打了个硕大的窟窿,边上还搭建了若干工棚。玉河西南一畔,持续多年但变化不大的工地上,推土机和卡车还在作业。玉河中段、通往雨儿胡同、帽儿胡同的小桥上,俨然成了停车场,使本来很窄的桥面变得更窄。
玉河地区,本是北京城的一个标志性区域。但为什么一项工程拖拖拉拉、反反复复,一干好几年。好不容易竣工后,确又好景不长?可想而知的原因或许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或是规划、设计或工艺缺乏长远性、系统性,上马时论证不足或考虑不周;另一方面或是没有真正设身处地站在当地居民的角度来考虑。不知道工程方案和计划是否征求过当地居民的意见,但持续多年的施工对居民的正常生活无疑是一种干扰,也影响了景观作用的发挥。
由此想到的是,北京的旧城改造、城市规划,包括老景观的恢复、新景观的打造,不仅应该听取专家的意见,更应该倾听民众的声音,还应充分考虑其社会效益和对民众生活的影响,防止“三边工程”和“拉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