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寿命到底有多长?

标签:
住建部陈淮仇保兴中国城镇住房20年内拆一半中国建筑 |
分类: 社会 |
住建部专家、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8月7日在海口“城乡一体化:趋势与挑战——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农村改革国际论坛”上解说他此前“20年内现有中国城镇的住房得拆一半”的说法。其大意就是,中国城镇化三个阶段都很特殊,建国之前、1949年到1979年、1979年到1999年,都有各种特殊情况,房子质量都不行了,所以都要拆(见8月10日《北京晨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其实,住建部官员已经不止一次发表这样的观点。早在今年4月,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外国的建筑大都一二百年,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则只有25至30年。做为主管住房与建设的最高机关相当级别的领导,多次给中国的建筑贴上短命的标签,确实耐人寻味。而稍加分析,“短命说”与“拆一半说”虽有异曲同工之效,却又多少有些差异。
仇部长所说的中国的建筑、以及平均寿命只说,显然太大、太绝对。什么算建筑呢?赵州桥算不算,故宫算不算,北京的钟鼓楼算不算?从乔家大院到王家大院,从周庄、同里到爨底下村,中国大地上的很多建筑真的历经数百年而巍然不倒。以北京而言,许多四合院、不少深宅大院,都有着百八十年甚至更长的历史了。平房区的许多民房,也是建国前或建国初期的产物。从五六十年代的十大建筑,到那时建的很多楼房,高大宽敞、冬暖夏凉,依然在发挥着作用。70年代前三门的楼房还在使用,80年代的方庄小区至今还算是北京新住宅区的代表。这些建筑,大都不止30年的历史。
如果把陈主任和仇部长的话放在一起并真的当回事儿的话,那麻烦可就大啦。我们工作的、居住的大都是超过平均寿命、等待拆除的危房呀!如果要不拆呢,说不定哪天房倒屋塌,灾难比唐山和汶川要大得多呀!如果要拆呢,如何拆得过来呀?况且又有多少人买了1999年以前的房改房、二手房呀!当初可没说这房只能住二三十年呀?就是小产权房,往往也是要明确70年的使用权呀,好像这房子能屹立个百八十年似的。要说了寿命这么短,买不买还是回事儿呢。真要如此短命,谁该为此负责?谁该为推倒重来买单呢?
其实呢,无论是陈主任也好,或是仇部长也罢,都不会对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进行逐一的甄别,也不会有大量调查数据的支撑。用一位房地产商的话说,没有一套房子是完全可比的。同一时期的建筑,也受诸多因素影响,质量相差很大。所谓20年内拆一半的道理,我更愿意这样理解:即中国城镇中的大部分房屋,按照发达国家城市化、现代化的标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距离。笔者几年前到波兰参加国际会议,当时该国的人均GDP水平与北京差不多,也没有如CBD、金融街这样的区域,但无论城镇、农村,住房在建筑、用材、通风、采暖、上下水等方面,均达到了城镇化的基本要求。相比较而言,不要说农村地区,就是很多城镇繁华地区的楼房,从外到内,功能还比较简单,设施还比较简陋,质量还比较差,离着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要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就要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就要提高居民住房的质量。但既然如此,我们的投资方向就不要再热衷于打造那些锦上添花的标志性形象工程了,还是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投到危旧房地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