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山大地震》的可能与不可能

(2010-08-11 08:23:12)
标签:

唐山大地震

徐帆

冯小刚

陈道明

分类: 文艺

 

 

造足了声势的冯小刚大作《唐山大地震》上映半个多月,其票房突破了预期的5亿元、奔着6亿元去了。同许多观众一样,老汉我看《唐山大地震》同样投入,同样感动,同样身临其境,同样感同身受。美工出身的冯大导演小刚,确实把我们带回了34年前那个曾经亲历过的时代。那时的人,那时的景,那时的街道,那时的厂房,那时的氛围,那时的情调。坐在第一排的老汉我,仿佛已经走进银幕,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了不同寻常的1976年。

 

有评论质疑徐帆扮演的女主角李元妮是否真实,质疑一个女人32年对自己的禁锢和自罚是否值得。我以为这完全无需质疑。丈夫为了救她而死,女儿因为她的决定而“死”,背着这样的包袱,真的很难走出阴影。一种意志的坚守,一种心灵的承诺,一种情感的寄托,都是通过在原来的地点、过原来的生活来体现的。设身处地考虑,确实符合逻辑。而如陈道明扮演的养父和陈瑾扮演的养母,人到中年,膝下无子,捡来一个闺女,捧在手心里,那份情感也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这部电影业真的有一些不可能和不应该之处。

 

首先是影片的情节。构成故事基础的是两个孩子到底救谁。其实不在于到底谁生谁死,而在于死而复生。观看电影之前,看到介绍和评论,以为两个孩子被压在不同但相近的位置,人力物力有限,必须先救一个,以致另一个“死亡”。但编导不是这样设计的。而是把姐弟俩儿置于石板的两头,上面还压着倒下的废墟。即使在特技手段想到就几乎可以做到的今天,影片仍舍略了救人的经过。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删繁就简的取舍,因为这是剧情和人物命运的关键所在。但是,电影镜头确实也无法展示先撬动石板、求出弟弟,再把姐姐抱出的过程。因为按照只能撬动石板、救出一个的假设,石板上边的重量应该非同小可,要撬到可以把弟弟救出的程度,就会把姐姐置于死地。影片确实告诉我们,姐姐昏死了过去。但经历了如此的重压,小姑娘仅仅是右眼有一些肿胀。躺在死人堆里,被一阵大雨浇醒之后,竟翻身而起,行走自如,信步前行,加入了灾民的队伍。蒙太奇都做不到的事情,编导确要求观众相信。如果不是冯大导演的品牌效应,而是出自其他人之手,反响如何就很难预料了。

 

其次是人物的造型。32年的时光,一个人的变化有多大,拿出自己的照片看一看就知道了。但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除了小孩变大人的变化外,与他们大多数时候的实际年龄真的很不相仿。徐帆扮演的主角李元妮,32年前一出场就不显年轻,但经过32年的煎熬,她无论如何也不象一位花甲老人。张静初扮演的方登与李晨扮演的方达,考大学的时候绝不像个高中生,汶川大地震后也绝不像个40岁的中年人。而陈道明扮演的养父,退下来后参加老干部合唱团的活动,与旁边真正的老干部也形成明显的反差。其实呢,以现在的化妆技术,让人物与其角色的实际年龄相仿并非难事。或许,冯导以营造情节和情感取胜,不把重点放在这些细节上,但这确实使影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要打一些折扣。

 

此外,《唐山大地震》中的唐山人多是唐山口音,特别是李元妮。记得当年赵丽蓉老师的表演就是一口唐山话,因而对听惯了普通话的观众产生了一种喜剧效果。而此片中,有些喜剧味道的唐山话在不合时宜的悲情时刻出现,引得个别观众发笑,与整体氛围不协调。影片的一开头,无数蜻蜓低飞,很像一部灾难片。在三分之一时间过后,我们逐渐感觉到这影片与灾难片无关。单就展现灾难而言,《惊天动地》、《超强台风》更值得一看。当然,冯导的片子不是灾难片。所以,《唐山大地震》的片名甚至还不如就叫《余震》更好。

 

                          (载于2010年8月27日《中国信息报》)

《唐山大地震》的可能与不可能

《唐山大地震》的可能与不可能

《唐山大地震》的可能与不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