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比过去不怕冷了吗?
(2010-02-18 15:28:33)
标签:
冷冬气温极致羊剪绒帽子不怕冷 |
分类: 生活 |
这个冬天,常常听到“极值”这个词儿。降雪量创了极值,气温创了极值。北京地区,最高气温降到8.9摄氏度,最低气温降到16.7摄氏度。当然,所谓极值,也是有条件的。不要说咱北京城几朝古都、多少年的建城史,就是倒退一百年,没有进行性过测量和统计,没有文字和数据记录,怎么能比较和下结论呢?所以,有报导说,是接近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因为有记载的最低值是1951年的零下20.1度。还有报导说,是40年以来的最低值,刷新了1971年1月4日的最低纪录。
但老汉我清楚地记得,1977年或是1978年的1月1日,我们去农展馆影院看解禁后上映的电影《天山上的红花》,穿着棉鞋,带着羊剪绒帽子,迎面的风像刀子一样。当天预报的温度是最高零下10度,最低零下20度。那是我记忆中温度最低的一天,除非气象预报报错了。
此后,记忆中,最高温度的最低值,也就是零下7度、8度;最低温度的最低值,也就是零下13度、14度。所以,这个冬天确实是老汉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第二个寒冬,这个冬天的温度确是50多年的第二个最低值,除非气象台也报错了。
记得小时候过冬天,真是武装到了牙齿。脚登棉鞋或皮靴,有时还要穿上毛袜子;小时候穿棉裤,大一点儿了感到难看,就换成了毛裤;上身呢,最早是棉袄加毛衣,到了80年代,起码也得穿个高领毛衣;头顶上,春秋天是单帽,冬天是栽绒或羊剪绒,还要把帽耳朵放下来;手上是棉手套或皮手套,嘴上是大口罩,有人还爱戴上个脖套和耳罩。
但现如今,还是在我们这座城市里,已经很少有人像当年那样穿靴戴帽了。上身加四个躯干,基本就是一身保暖内衣罩着,出门穿上一件看起来不算太厚的外套。绝大多数男人都找不到戴帽子的感觉了,倒是一些女士头上或顶着各种各样的小帽,装饰的功能显然大于保暖。不仅头上轻松了,男人的脚下也利落了,几乎没人再穿棉鞋和皮靴,而女士们的靴子更多也是为了美观。
难道是如今的人们更抗冻了?也许吧。记得70年代上中学的时候,同学们常说,外国人吃什么,咱吃什么?30年河东,30年河西。30多年后,发达国家那些外国人,原来吃什么还吃什么,但很多国人、很多北京人的餐桌早已今非昔比了。吃的热量高、有营养,当然就抵抗力强,不怕冷。
想当年,挤公交车,车少人多,站台上黑压压站一大片。一等半个多小时,在站台上不住地跺,依然把脚冻麻了。上了车,有时摇把不在,窗户露出一大截,呼呼地进风。就是摇到头,还露着挺大的缝子。而如今,车次多了,车辆多了,等车的时间少了。车厢的窗户可以完全密封,不少车还有空调,冬暖夏凉。地铁四通八达,尽管如1号线、5号线,高峰时还是很拥堵,但总不需要身着那么多层次来御寒了。
最主要的是,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中,多数房间的室温比过去高了。想当年,在家里生蜂窝煤炉子,清晨窗户上厚厚的窗花一天都不化,隔壁没有生火的房间内,一夜过后,水缸里的水都结成了冰块。那时上学,早上要轮流去生炉子。课间操时,大家围着炉子,还要把手伸进棉袄袖子里。如今,无论居住还是工作,很多人都从平房搬进了楼房,室温都达到了基本的要求。就是老汉我当年一些住惯了胡同没搬走的老街坊,家里也都安装了简易的暖气。屋里缓和了,出门也就不那么怕冷了。
这么一琢磨,我就明白为啥现在的人不怕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