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北大做法会带来什么?(假如都效仿北大)
(2009-11-19 08:12:21)
标签:
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教育公平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杂谈 |
分类: 社会 |
据《齐鲁晚报》11月18日消息,“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的进一步深化的积极探索,是建立和完善教育诚信体系的有益尝试,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由此,倒是回答了笔者的一点疑惑:北大自己就能决定建立中学校长推荐制?自己就能决定授予哪些中学校长如此大的权力?至少,现在有教育部有关人士的力挺为之撑腰了。
《北京青年报》11月19日也刊发评论员文章,认为“评判校长推荐制是否具有积极意义,首先要看清它在整个高考改革中的准确位置。不少人正是在这个环节出现了误判”;“校长推荐制只是高校自主招生的一个补丁,是在选拔特殊和优秀人才方面简化了程序”;“好处一是激发重点中学校长的积极性;二是让少数杰出但又偏科的人才多一个晋身北大的通道,;三是为全面实行自主招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我以为,评论员当然是从积极方面予以评价,此项措施的初衷也或许如此,但此实际操作和产生的副作用并不是良好愿望就可以解决的,也难免不在更大程度上损害教育公平。
几天来,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正按着既定的目标和工作步骤一步步推进,也就不断有新的、进一步的举措出台,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也撞击着公众的心理承受底线。北大确定的中学及其校长名单已经公布,榜上有名者面对公众和媒体反应不一。有的校长说此举公平,也有的学校说不便评论,北京四中的校长则表示“要选就选怪才”。于是,有网民质疑“什么是怪才?你先给个标准”。当然,即使给出标准,那也只是校长的标准。校长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
针对这个名单,笔者见到的评论中,一是说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没有给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机会;二是说如北京市,还是人大附中那几家排名前列的学校,没有给其他学校更多的机会。笔者对这样的说法倒是不以为然,因为如果真列出几家边远地区的学校,列出几家排名靠后的学校,那公众就更要质疑这种“择校”的标准、质疑其中的公平、公正程度了。
问题的实质还是在于对统一标准和公正性的颠覆。《齐鲁晚报》的消息称,“北大招生办表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属于“增量改革”,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在不减少其他自主招生学生录取机会的情况下,通过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方式,吸收更多的优秀学生进入北大。”问题就在于此。如果是增量改革,原来自主招生的名额不减少,那可能减少的就是平等考试录取的比例,其导致的是更大程度的不公。
教育部肯定北大做法是“有益尝试”,显然是一种鼓励和支持。但不知我国政府主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想过没有,如果其他院校都对北大做法效而仿之,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北大可以这样做,清华行不行?重点院校可以,普通院校行不行?北大可以确定几个每年被录取最多的中学,每个院校也都确定几所本院校录取最多的中学,行不行?“增量改革”嘛。大家都去打“增量”的主意,存量越来越少。可以设想,在越来越小的“存量”里挣扎的考生和家长会是怎样一种状态。
在我们的各项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反腐败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社会竞争激烈程度得不到缓解、教育资源还不充足的背景下,“看上去很美”的实名推荐制度只能带来更大的不公,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教育部对此不应支持,而应该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