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个公务员都该看看《潘作良》

(2009-08-06 11:41:50)
标签:

《潘作良》

辽宁省辽中县

河西村

信访局

周晓斌

杂谈

分类: 文艺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要力图打动观众的。一部电影的好坏,专业人士或有专业的标准。但做为一个观众,我以为标准有二:一是在观看的时候兴致盎然,随着剧情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二是在看完之后还能时常想起片中的情节和场面。按照这样的标准,《潘作良》无疑是一部好影片。

 

我是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部几乎事前没见到任何报导的影片。开演几分钟,我就被剧情深深吸引。辽中县河西村因在二次承包中没有得到土地群情激愤,要进城上访,而现任村支书认为是有人捣乱煽动,要抓带头的二杆子。双方剑拔弩张,冲突一触即发,影片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入这样一个紧张的剧情和氛围中。接下来,又是一件接一件棘手事情:一个农村老太太老伴死了,儿子参加联防被人打残了,两人的生活和治疗成了问题,老人多次走上百里地上访,问题得不到解决,鞋都磨破了好几双;一个年轻妇女因医疗事故失去了做母亲的基本条件,但院方却拒不承认并拒绝赔偿;就连河西村的二杆子都来上访,要为他已经去世的老爸“强奸”老妈的“罪行”平反……显然,随着主人公面对的矛盾、冲突一个个出现,一系列的悬念也摆在了观众的面前。

 

有评论说看《潘作良》收获感动,而我认为该剧的最大成功之处确是“真实”。影片不回避矛盾,正视现实,正视各种腐败和丑恶现象,这便是真实。而潘作良不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他是一个曾经存在的优秀信访干部,曾经像亲人一样接待了许多上访群众,解决了许多久拖不决的问题。他认那个多次上访的农村老太太为娘;他为在医疗事故中失去子宫的妇女找鉴定大夫。他虽然做了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但他并非一个不食人间仙火的圣人。他和县委书记的一段对话,正是信访系统和信访工作的流行语:“把最放心的干部放在最不放心的地方”;“本想为领导当一座防火墙,却差点儿把火引过来”。面对下属的请调,他没有讲更多的大道理,而是希望她做好现在的工作;和女儿吵完了,他也反思是否不该用自己这代人的思维要求下一代。他和那帮官僚干部既斗争又合作,还把当了法院院长的老同学请到机关食堂吃饭“走后门”。

 

正因为还原了一个来源于真实基础上的人物形象,所以给人真实亲切的感觉,也因为真实所以能够打动人。影片的编导显然熟悉政府体制构架和运作模式,熟悉信访局的职责,而主演周小斌不仅形似一个县级信访局长,举手投足、音颦笑貌都与人物身份非常贴切。其他人物如干了在信访局干了一辈子、家属得了重病的老徐,法律系毕业、不甘于现状的李燕,违法乱纪又手眼通天的河西村老书记,胆小怕事、又在关键时刻上留一手的河西村新书记,上班时间在宾馆打麻将却称自己很忙的主管民政的乡长,与违法分子关系密切又给自己留着后路的某局长,一干人等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而通过这些人物的刻画,实际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这些人物在生活中都很有代表性,他们就生活工作在我们身边。所以,比收获感动更有意义的是,影片引发人们去观察社会,去思考问题。

 

当然,或是因为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所以,影片也在个别地方、甚至是关键地方落了俗套。虽然片中有不少丑陋的面孔,但落入法网的只是一个最小的村支书,还是前任。而这还是依赖于那个最大的官——县委书记。而该书记拍案而起、怒斥“无耻”的形象与神态,还真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笔者以为,这个书记是本片最不成功的人物形象。

 

笔者以为,不仅信访系统的干部,其实每个政府公务人员都应该看看这部影片。以一个普通观众、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去感受一下影片。在影片中找一找自己的身影,好好想一想应该做一个什么样“人民公仆”。

   (简本载于2009年8月6日《北京青年报》,繁本载于8月16日《北京晚报》;两稿角度不同,仅1/3内容重复)

每个公务员都该看看《潘作良》每个公务员都该看看《潘作良》每个公务员都该看看《潘作良》每个公务员都该看看《潘作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