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及其缔造者们的尴尬

标签: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哈6哈迷邓布利多魔法学校罗琳杂谈 |
分类: 文艺 |
为了不受即将铺天盖地而来的评论影响,老汉我赶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上映的第一天,看了一个晚场。上一场还没散,已有百八十个影迷等候在门外了,果然与其它影片不同。然而散场时,老汉我却听到带有明显遗憾之意的“唉”声。一些年轻人在议论:怎么不明不白地就完了呢?
其实,同诸多引进大片的没有情节、只有视觉相比,《哈》片系列可谓既有故事又有场面。有媒体报道说,该片的首映票房略逊于《变形金刚2》。殊知,后者不过才“变2”,但前者已经“哈6”了呀!但也正因为如此,《哈6》给老汉我的感觉就是:情节没有从前复杂,却比从前凌乱;场面虽尚可称精彩,但也没有超越从前。
通览全片,老汉我以为“哈6”与以往不同之处或有一二。一是开头,二是结尾。
开头:那个总在每一集最先露面的总想欺负、捉弄男主人公,但总是反被捉弄的肥胖、愚蠢、邪恶的表兄和他那具有同样特点的老爸老妈都没有出现;象征黑魔头的几股黑烟却在伦敦城市上空掠过,击毁了泰晤士河上的大桥。这个开头,竟有点儿像现代灾难片一样。在地铁小店里,一个正在工作中的女孩似乎看出了眼前的顾客就是报纸中那个会动的男主角,于是主动提出下班后要和哈利约会。当时,老汉我以为,又一个新的重要角色出现了。但接下来的情节,既没有和塌桥呼应,也再没有那个女孩的什么事儿了。想起来,还挺遗憾。但更遗憾的,是那几个承担开场和搞笑职责的邪恶胖子们的离去。还真想再见到他们。
结尾:如果没看错的话,老校长邓布利多被自称混血王子的斯内普杀死了。尽管贯穿全片的线索就是邓老头儿想方设法击败伏地魔,从他一开始和哈利·波特一起说服霍拉斯返校担任魔药课教师,到安排哈利接近霍拉斯,到通过冥想盆让哈利了解伏地魔的过去,直到最后让霍拉斯恢复了真实的记忆,这一切似乎都在为最后的胜利做铺垫。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却是:当邓布利多和哈利一同出手,当同样身为魔法学校学生却是哈利对立面的马尔福下不了手的时候,当人们都以为正方已经胜券在握的时候,那个并没有太多铺垫的斯内普教授却站在邪恶一边,一出手,就把在连续6集中都扮演重要角色的邓布利多老头儿置于死地了。
当然,做为一部拥有众多称为“哈迷”的特定影迷群体的大片,“哈6”的视听效果还是不错的。比如泰晤士河上的塌桥,比如保留节目骑扫帚飞翔和击球比赛,比如在广袤原野和皑皑白雪中行进的老式火车,比如与无数酷似《指环王》中咕噜姆的小怪人作战……,等等。单看这些场面,却也有些视听冲击力,但自己和自己比,“哈6”不仅没有超过以往的“哈”片,甚至略有逊色。比如,罗恩做为守门员的骑扫帚空中激战,就比当年哈利上场、周围坐满观众、万众欢腾的场面逊色不少;比如,魔法学校内的一些场面,也似乎没有前几部影片中那般壮观和恢弘。
同此前五部片子相比,“哈6”的故事性也有所减弱。虽然同每一部“哈”片一样,该片的时间长度也达到了近两个半小时,但却感觉其情节不仅单薄,而且松散。片名是《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但对于混血王子是斯内普教授,片中并没有任何更多的解释和介绍。贯穿全片的关于伏地魔身世的寻找和霍拉斯记忆的恢复,与最后的结局似乎也没有必要的联系与呼应。或许因为改编自小说,所以,影片对书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都想一一提到,但容量有限却又很难展开,于是便显得格外凌乱和分散。比如马尔福给一个无关紧要的女生下药,比如海格的宠物蜘蛛阿拉格格的死亡,既有所表现,却又只点到而已,最终还是没说清楚。
更为尴尬的是,尽管“哈利·波特”的缔造者罗琳女士为了满足女儿和众多“哈迷”看续集的愿望,可以不停地编下去,但哈利、罗恩、郝敏可都是要长大的。据说“哈6”描写的是主人公们在魔法学校第六年的事情,但这几个孩子确从儿童长到了准青年,可能长了不止6岁。所以,罗琳女士为他们安排了“成长的烦恼”,让他们陷入了几个人的多角乱爱之中。特别是那个个子长得更高的罗恩,一会儿移情别恋,一会儿又旧情复燃。但这样的套路还能再延续下去吗?如果照前6集的速度再拍6集,哈利、罗恩可就该长成大老爷们了。因此,现在或许到了“哈利·波特”和他的缔造者们该考虑如何划句号的时候了。据说结局已经有了。我不是“哈迷”,还没看到。果如此,甚好。
影院的宣传模型。
前场未散,已来了很多人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