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还需要一部什么样的《南京》?

(2009-05-23 12:33:18)
标签:

屠城血证

南京1937

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

黄石的孩子

拉贝日记

杂谈

分类: 文艺

 

 

虽然《南京!南京!》是以一个日军士兵做为第一主角,虽然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中外同类影片中都很少见,但笔者理解陆川导演的用心,并接受这样一个个例。虽然《拉贝日记》的主角多数是西方人,导演傅瑞安拒绝安排一个从头到尾的中国强者形象,但鉴于拉贝先生的贡献,我们应乐见通过这样一部影片表达对他的纪念,并以此使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这场浩劫。有评论说,做为对那场灾难的客观纪录,做为对30万同胞亡灵的纪念,两部以此为题材的影片还不够。对此,笔者是完全同意的。问题是,我们还需要一部什么样的《南京》?

 

到目前为止,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已有多部。《屠城血证》再现了许多有文字记载的情节,如日本兵拿战俘当靶子练习刺杀,如几个日本兵把一个中国人装在麻袋里点燃。但影片毕竟拍摄于20多年前,手法较陈旧,人物是虚构的,既有些脸谱化,如刘江扮演的老鬼子;也有些理想化,如陈道明扮演的小鬼子竟和中国女生是一对恋人。梁晓声等人编剧、吴子牛导演、秦汉等人主演的《南京1937》,展示的情景与《屠城血证》大同小异,但也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且把重点也放在了一个善良的日本女人美惠子身上。前年,一部由美国人编导的纪录片《南京》问世。影片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穿插了几位幸存者和亲历者口述历史;二是采用了一位西方人约翰·麦基当年拍摄的真实影像。影片真实感人,但毕竟显得单薄。此外,还有由郑启蕙主演的《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是以华裔女作家调查南京大屠杀为主要脉络;周润发主演的《黄石的孩子》,是从侧面展示了大屠杀的背景。

 

由此,我们或许不难得出结论,我们需要综合所有的人证物证,以一部全面、准确的《南京》,来把那渐行渐远又不能忘记的历史完整记录下来。特别是在70多年后,这场浩劫仍不为国际社会所关注、日本右翼仍在翻案、《南京!南京!》难以在日本国内放映的背景下,一部完整版本的影象记录是十分必要的。而如果把南京大屠杀同德国法西斯在奥斯威辛的罪行相比,前者的时间短而空间大,后者反之。所以,要以一部全景式的影片展示,“南京”无疑应该比“奥斯威辛”更着眼于宏观层面的把握。

 

这部影片应该记录南京的沦陷,中国军队的抵抗,南京城外的保卫战,最高长官唐生智的誓言抵抗和弃城而逃,士兵们的群龙无首和被俘被杀;应该记录日军的屠杀和奸淫,敌酋松井石根、谷寿夫、柳川平助、朝香宫鸠彦等人的罪行,进行百人斩的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的暴行,他们在南京的罪行和下场早在南京审判和东京审判时已经成为铁定的历史;应该记录那些证人告诉我们的事实,包括拉贝、罗森、法尔肯豪森的日记,贝德士、史迈士、威尔逊、许传音、伍长德、粱延芳、秦德纯等人的法庭证言或书面证词,幸存者崔金贵、尚德义、马鸿有、姜根福、李秀英和日军老兵泽田小次郎、出水荣二、鬼头久二等人的证言。当然,我们从《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中了解的有关安全区、女子学校的有关内容,也是完整历史中的一个片断。在尚有当事人在世的时候,以严肃负责的态度,以影视手段完整记录南京浩劫,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30万遇难同胞的告慰和祭奠。

                    (载于2009年6月12日《中国信息报》)

我们还需要一部什么样的《南京》?

我们还需要一部什么样的《南京》?

我们还需要一部什么样的《南京》?

我们还需要一部什么样的《南京》?

我们还需要一部什么样的《南京》?

我们还需要一部什么样的《南京》?

(载于2009年6月12日《中国信息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