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庄子》中的孔子及其门人之十一: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2016-11-24 11:25:59)
标签:

转载

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无论是赞扬,或是诋毁,每个人都在自己心中描画了一幅不同的图像。庄子的时代,距离孔子逝去还不过一两百年,对于孔子的理解也早已是人言人殊了。就拿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来说,两人的看法就大不相同。

这天,庄子又和惠子一起在濠水边散步,途经一片草地,茵茵绿色中白石错落,十分可爱。两人遂倚石而坐,俯听流水,仰看浮云,享受着自然的厚赐。微风习习,蓝天上白云自在变幻,时而像盛开的花朵,时而像急驰的骏马,刚才还是一大团又轻又软的棉花,转眼就变成透明飘逸的丝丝缕缕……真是自然自在、无执无碍!这使庄子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他推了推身边快要睡着的惠子,说:

“孔子活到六十岁,而六十年间他的处世态度始终随着时世的变化而变化。当时认为对的,后来则认为不对。因为心中从不执着于一个僵死的是非标准,所以他好像并不知道现在所认为对的,就是五十九岁时所认为不对的。”

联系到孔子的一些言论事迹,庄子这番话还真有几分道理。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有一次,孔子带着一帮弟子路过卫国的蒲邑,正碰上蒲邑反叛卫国。蒲人将孔子一行包围起来,提出一个条件:只要孔子不去卫国,就放他一条生路。孔子答应了,双方指天发誓,签下盟约。可是,孔子刚一出蒲邑东门,就吩咐赶马车的子路往卫国都城进发。子贡在一旁忍不住发问:“老师,我们刚才不是签订盟约了吗?可以毁约吗?”孔子回答道:“我们是在受到要挟的情况下签订的盟约,那样的盟约老天爷也不承认。”(《史记·孔子世家》)当然,订盟与毁约这件事情本身只是孔子应变的一种策略,但也可以说明,孔子待人处事绝不执着拘泥,而是善于审时度势。正因为如此,孔子在评价两位著名的卫国贤人时,对于无论国家政治黑暗或清明,都始终正直如一的史鱼,只是感叹“直哉史鱼”!而对于“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即隐居)”的蘧伯玉,才发出“君子哉!蘧伯玉!”的高度赞美。所以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孟子·万章章句下》)。

对于庄子的这番议论,惠子想了想,回答道:“这是因为孔子是一个非常勤奋而又博学的人,所以他能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不过庄子并不赞成惠子的分析,他说:“我认为,孔子已经超越了用智用力的常人的状态,达到了道的境界,有如天地自然阴阳四季的变化,是不需要言语的阐释的。”

他停了停,又说道:“孔子曾经说过:人从天地自然禀受才质,蕴含着天地的灵性而生,本来就是自然的一分子。在绝对自然的状态中,他发出的声音就是音乐,说出的话语就是法度。因此,圣人治天下,顺应众人之心。利与义,好与恶,是与非,我皆无言,皆由众人之口来宣说。就好比四季变迁,而天地无言,借由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来明示一样。于是,人人心服,不敢违逆,无需作为而天下自定。”

说到这里,庄子情不自禁大声感叹:“太了不起了!太了不起了!我赶不上他啊!”

呵呵!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听来听去,庄子所说的孔子似乎与我们一般所了解的孔子越来越不一样了,俨然就是一位主张法天法地、无为而治的道者。而且,遍查古籍,这段“孔子曾经说过”的话,似乎也只有庄子“听说过”,看来又是一段庄子式的“重言”——即借前贤之口表达自己思想的言论。不知为何当时惠子没有反驳他?或者,惠子的反驳被编书的庄子或庄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们删去了?

 

 

原文:

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

庄子曰:“孔子谢之矣,而其未之尝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庄子·寓言》)

0

前一篇:2016年09月26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