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iddle/54260247g91c0b8e25329&690
(潮剧《陈三五娘》,左:蔡明晖饰益春(花旦),右:吴玲儿饰黄五娘(闺门))
近10年来,潮剧界组织了多次传承活动,姚璇秋、方展荣等行当领军人物成为非遗传承人,潮剧传承工作如火如荼。但是,做了这么多事情,传承了什么,传承了多少,相信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观众,底气都还是不足的。
时代发展,21世纪的潮剧,表演技巧更丰富,发声更科学,音乐更丰满,服饰妆容更漂亮,舞台更靓丽和多样化,灯光更有层次和个性化,舞台观感日新月异。但是,在剧种表演和唱念特色的继承发展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剧种特点的慢慢丧失。比如,丑和花旦是最成熟最有特点的行当,继承也较好,但年轻演员有谁敢说学会学全了本行当规范的表演程式;青衣和闺门有自己的身段和指法,但当今舞台,青衣闺门行当味缺失严重,表演也失去潮剧细腻的特点;潮剧小生有自己一整套的基本动作,但现在京昆越潮全来,动作身段五花八门。
吸收方面,自1998年演艺大赛以来,年轻演员学习搬演了很多外地剧种的经典剧目,但是,因为缺乏过滤和规范,大多是依样画葫芦,成了外剧种的潮语版。尤其是北方戏曲的粗犷和潮剧典雅委婉的特点经常打架,吸收引进水土不服,甚至乱用滥用,时间一长,反使剧种的发展偏离了轨道。
唱念更是薄弱环节。由于基本功、受声乐训练和北方高腔影响过大等问题,新演员的唱念都不能让观众满意。气息不稳、吐字不清、读音不正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唱腔也有往高腔靠拢的迹象,能唱出韵味的凤毛麟角。这更是一个致命伤。
潮剧是地方剧种,如果表演和唱念都失去剧种特色,凭什么去和外地剧种一竞高低呢?因此,潮剧要搞传承,应该仿效前人,好好地翻翻家底,集中时间沉下心来好好做一番基础性研究分析。剧目固然重要,基础表演才更是根本。属于剧种特色的,好好整理、规范、传承下去;吸收引进的,细嚼慢咽,化为己有。比如潮剧的丑行,极具特色,是门类齐全、很成熟的一个行当,但之前缺乏整理研究,很难系统推广。60年代初潮剧院组织了专门的整理,形成了统一的权威的分类,提炼出了各个分类的表演特点和技巧,这也成为现在潮剧丑行表演的范本。这种整理,其实就是一种甄别性的、去芜存精的、高水平的传承。
目前,潮剧要做这样传承,各路精英仍在。丑行,蔡锦坤还能指导,方展荣更能示范表演;花旦,黄瑞英、陈郁英都在,蔡明晖也仍在潮剧队伍;青衣闺门,名角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朱楚珍、林舜卿、郑健英和名师林蕴育都仍能身体力行,后一辈的吴玲儿、孙小华、郑小霞如愿意客串,都还正当年;小生,李钦裕、黄清城、叶清发都是标准的潮剧小生,钟怡坤也完全可以做示范;唱念可用的人更多,范泽华、李腾波、王少瑜等等,组个团毫无问题;理论,熟知潮剧六角头的林淳钧、沈湘渠等老一批的研究人员都还尚属体健脑捷。
潮剧要发展,基础性的传承很重要,这不仅是对现在舞台的规范,也可以作为戏校师资的再教育。时日飞逝,老艺术家们日渐老去,此事实在宜快不宜慢。
(发表于2010年10月3日《汕头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