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铭:我的“鳯之缘”

(2019-01-18 00:04:58)
标签:

徐铭

吕凤子

文化

我的“凤之缘”
             ——《吕凤子文集校释》后记         
    本以为我与凤先生无缘。因为当我来到这个世界的第48天,先生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谁曾想到18年以后,一个相距100多公里的农村青年,成为乘着国家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春风的第一批大学生,走进了凤先生的终老之地——江苏师范学院的校园。吕凤子先生1952年秋开始在位于苏州的江苏师范学院工作,任教授和图画制图系主任,住院内第八教工宿舍。凤先生在这里写下了后来成为其艺术理论研究最高峰的著作《中国画法研究》。尽管带着一身乡土走来的青年人,此刻乃至以后的四年,都并未对吕凤子其人其事有一丁点儿的了解,但是也许冥冥之中,这个青年人就此开始了“凤之缘”。
    这个懵懂的青年人就是我。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镇江。因为在地区教育局工作(后改为市教育局),所以有较多的机会来到丹阳师范,并常常住宿在那个嵌有“正则”石碑的园林式的教工招待所。虽然简陋,耳边却回荡着假山石下的叮咚泉韵,眼前是氤氲着荷花池上的正则灵秀。但那时的我,也只是约略地听到一些语焉不详的丹阳师范起源于正则的“传说”,而对于吕凤子,依然是未有所闻。
   时间到了2003年,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成建制并入镇江高专。此时,我已经在镇江高专工作。根据学校领导班子的分工,我除了继续分管学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外,同时负责分管新并入的丹阳校区。从这时候开始,我才真正开始知道吕凤子、知道吕凤子与正则的往事;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有幸认识了吕凤子的长子、也是丹阳师范的老领导吕去疾先生,认识了吕去病先生以及吕奇、吕存先生;有幸认识了丹师那些始终追慕着凤先生品格、精神的老师们。
    2007年,我开始了对凤先生“正则”职业道德教育观和“爱与美”思想的关注和研究。在学习研读凤先生著作的过程中,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特别是当吕去疾先生在最后的病榻上,还念念不忘与我讨论凤先生的精神追求问题、吕去病先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孜孜不倦地编校着凤先生的作品……一件件、一桩桩,始终让我深深地为一种精神和力量所感动着、鼓舞着。这种精神和力量,来自何处?让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维系正则百年的“魂”是什么?这种精神和力量之源在哪里?其实,早在70多年前,凤先生就为我们作了回答:“屈子魂,就是我正则魂!我们的学校就是以屈原的名字做校名的。这是为什么?就是要以屈原的精神和形象——他的思想、人品、才能和成就,作为我校师生的共同追求的目标。”而今天的我才终于真正明白:凤先生的精神,正是与这“屈子魂”一脉相承并将之发扬光大的!凤先生的魂已经融入在这百年正则魂中,并一直在无声地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前行。 
    回顾吕凤子先生毕其一生所做的画画、教书、办学校三件大事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以爱与美为核心的正则精神,完全贯穿于凤先生的教育、艺术理想信念和实践的始终。无论是“三办正则”的义举,还是“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的追求;无论是“尊异成异”的努力、“正则绣”的创造,还是“流尽泪与血”、“长留千古热”的坚持,都值得我们崇敬、深思、传承、光大!在对凤先生人格的敬仰、道德的崇尚之外,应当更感到有一种弘扬、传承的责任与使命。这,也正是当下我们所应当思索并力行的!
    然而,在与一些朋友和学生的交流中,他们往往反映自己对吕凤子知之甚少,即使是一些正在开始研究吕凤子的朋友也感叹由于时间久远、不够重视等一些原因,吕凤子的论著被发现和整理面世的较少,真正能读到凤先生的原著不多,因而有时会影响深入研究和自己的独立思考,甚至会以讹传讹。而更多的则认为吕凤子的一些文章,融汇儒、释、道,交杂西方哲学经典、自然科学知识,文字表述艰涩而“难读”。
    为了让凤先生的原著更好地为大家宣传、研究、传承吕凤子美育思想、艺术思想、教育思想服务,我萌动了收集更多的凤先生遗作并加以校释的念头。而2017年,我又正好从学校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可以摆脱纷繁的管理事务,静下心来为需要了解吕凤子、准备研究吕凤子的师生朋友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基础性工作了。
    经过近一年半时间的努力,通过多方搜集、认真整理、细致研读、广泛求教,终于将《吕凤子文集》新编、校释完毕。期间曾上北京、经苏州、到璧山,曾夜以继日、通宵达旦,个中艰辛,难以言说。常常为了原稿中一个字的辨认、对于文章中一个词的理解而煞费苦心,几度曾欲辍笔言罢。然而支持着我坚持下去的,依然是凤先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感召!记得今年1月24日(农历腊八)子夜,当将凤先生《中国画义释》注译完毕时,望着窗外飞舞的大雪,曾吟《七绝》一首以记。诗曰:
       玉龙竞舞跃窗前,炳烛图真译凤篇。
        净意听禅敲旧键,畅神容势写新笺。
    今天,透着墨香的书稿终于到了您的手中。而我,则是始终怀着惴惴之心,期待着您的评判与指正。
    今年上半年,镇江高专吕凤子文化教育研究所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建设)基地”,作为研究所所长(工作岗位的最后一站),欣慰之余倍感压力之大,自念唯有以凤先生为榜样,不懈努力。
    本书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校释,得到了许多先生、朋友的关心、支持与帮助。比如苏州大学的马亚中教授,江苏省委统战部周和平先生,镇江高专丁钢教授、陆介平教授、蒋纯利副教授,吕凤子先生的家人吕去癖先生和吕奇先生、吕存先生,丹阳正则画院的杨潮先生,还有我的好友尤志心、裴伟、傅应明、田野、侯君波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萧平先生专门为拙作题签。在此,谨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本书的部分资料引用、校释,也参考了一些学者、同道的研究成果,尽管大都注明,但仍恐有遗漏,在表示感谢的同时也诚请见谅。此外,本书的编辑出版还得到了苏州市博物馆、苏州大学博物馆、北京师范大学博物馆以及有关同志的支持,特别是江苏大学出版社的汪再非总监和周凯婷编辑,给予了倾力支持,本人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明年是吕凤子先生逝世60周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凤之缘,缘起于此,绵延无尽。谨将本书作为一只美丽而拙朴的花环,敬献于凤先生灵前,以寄托仰慕和追随者的崇敬和缅怀!
    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我都将用心编织着这个花环。
    因为我与凤先生有缘。
                                               徐 铭
                                           2018年9月2日夜于润州南山寓所
徐铭:我的“鳯之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