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人淡如菊——杨守玉传之江南女红

标签:
杨守玉吕凤子镇江高专正则爱与美校园 |
分类: 江南凤誌 |
人淡如菊
——杨守玉传
钱月航
第一章 江南女红
江南气候温润,适宜种桑养蚕,民风纯朴,人勤手巧,加上经济发达,文风炽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用品追求雅致和品位。
江南刺绣发源于汉代。两千多年来,江南人的生活几乎与刺绣紧密相连,刺绣的使用非常广泛,人们穿戴使用的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多缀有玲珑精致的刺绣样式。
江南的女孩子从小学做刺绣,不管大户人家的小姐、贵妇,还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媳妇,都有一手娴熟的绣技。旧时,在常州、苏州、扬州等地都设有刺绣传习所,或绣工科。一根丝线,一支绣针,两个紧密配套的竹绷圈,再有一方绸缎,事先选定一种花样,这便万事俱备了。只见巧手飞针走线,指下桃红柳绿。
刺绣在民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女红”,标出了特有的性别属性:女孩子都应该会,会做的绝大部分是女孩子。姑娘绣花绣得好,说明心灵手巧,否则就可能被别人说三道四。对好姑娘的评价,绣品做得好不好是重要的“指标”。姑娘手巧,外加长得漂亮,就能嫁一个好人家,一辈子享福,一辈子享用别人羡慕的目光。
有清一代,江南民间,无论城区郊外,家家户户都以刺绣为主要的农副业,所谓“家家养蚕户户刺绣”。明代万历年间,进士来复,“官布政使,备兵扬州,性通慧,诗文书画之外,琴棋剑器,百工技艺,无不通晓,唯未习女红”,于是竟然到吴门学刺绣,而十日之后,吴中女子都欣赏他的作品,赞其“刺绣之妙,甚至连吴中闺阁也达不到。”
民间刺绣图案大多是牡丹、金鱼和玉兰(金玉满堂)、喜鹊和梅花(喜上眉梢)、蝴蝶、猴骑马(马上封侯)、三羊(三阳开泰)、瓜果(连绵)等吉祥图案。
技法有打籽绣、双面绣(又称两面光),还有套针、平针、滚针、接针等针法。染色有红、紫、白、黄、青、绿、蓝、茶褐、驼茸、古铜紫、红棕、枯灰、栗等许多种,其中红又有淮安红、桃红、银红、靠红、粉红、肉红等,紫又有大紫、玫瑰紫、茄花紫等,白又有漂白、月白,黄又有嫩黄、杏黄、丹黄、鹅黄等,青色种类最多,有红青、鸦青、金青、元青、虾青、佛头青、大师青、沔阳青、小缸青等,绿色有葡萄绿、苹果绿、葱根绿、油绿、鹦哥绿等。
三国时代,吴国赵达的女儿非常手巧,是远近闻名的织绣艺术家,她做一件绣品,常常需要数月闭门不出,做成之后挂起来,人们从里往外看,从外往里看,飘飘如烟气轻动,房间里顿时变得清凉很多。当时,孙权经常出征行军,在行军途中,最喜欢带她织绣的帐幔,展开很大可以当帐子用,收起来又很小,可以放入枕头里行军,人称“丝绝”。孙权在行军途中因为缺乏军事地图而颇觉不便,赵达的女儿又毛遂自荐说,用画笔画地图容易模糊不清,她能够用刺绣做出来。果然,后来她把诸侯列国的山川地貌、城池布局、军事要塞一一绣在方帛上,献给孙权,被当时人们赞为“针绝”。
唐代贞元年间,德宗遣使节、常州人吕温出使吐蕃,吕温的妻子萧氏,因思念自己的丈夫,天天蓬头垢面,没有心思读书,以致积书成堆,书箱上也都落满了一层厚厚的尘土。后来,她就终日虔诚地刺绣“药师如来像”,“注精意于针、指下”,寄托自己的思恋,熬过无数个漫漫长夜,终于等到丈夫平安归来的那一天。
唐将张揆,防守边疆近10年,他的妻子侯氏也和吕温的妻子一样,非常思念自己的丈夫,于是,绣诗于丝帛之上,呈给唐武宗,诗曰:“睽离已是十年强,对镜那堪更理妆。闻雁几回修尺素,风霜先为制衣裳。开箱叠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唐武宗见之,非常感动,诏令“放揆还乡”,并赐侯氏绢300匹,“以彰才美”。
董小宛,本是南京秦淮乐籍中奇女,八岁随母亲学习书翰,到十一二岁,“神姿艳发,窈窕婵娟”,后来,为人妾室,“却管弦,洗铅华,精学女红,恒月余不启户”。她说,离开那灯红酒绿的青楼岁月,如同“骤出万顷火云”,而闭门精学女红,又如同“得憩清凉世界”,“回视五载风尘,如梦如狱”。她一天可以绣6幅,人称“针神”、“针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