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摄影/文)
徐
铭
离开莫高窟,我们经玉门往第一雄关——嘉峪关而去。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对于玉门,印象最早、也是最深的,自是那首小时候背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这首诗描写的是古时戍边士兵的怀乡之情,堪称经典之作。通篇写景抒情,慷慨苍凉,悲凉而不失壮美,虽然极力渲染了戍边士兵远离故乡难以归家的怨情,却没有一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后人评价其充分表现出了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至今读来,让人回肠荡气。后来,又知道了在玉门关那里有个玉门油田,铁人王进喜到大庆之前,就是在那里采油的。但总的印象就是荒凉之地。
嘉峪关,则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当年曾经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嘉峪关始建于明代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以后的100多年里,曾经多次修建,成为当时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一座关城,也被誉之为“天下第一雄关”。
登上嘉峪关城楼,眺望着关外苍茫大地,以及远处那因为日久风蚀,已经成为残垣废埂的古长城,自然也就想起唐代还有一首著名的《出塞》诗,就是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曾被称为唐朝七绝之首的《出塞》,在慨叹边关战火不断,国无良将的同时,以朴素平实的语言,揭示了征戍生活中一个士卒的内心世界,唱出了雄浑豁达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久征不归的同情,也反映了人们希望朝廷早日起用良将,平息边塞战争,确保国家安宁的美好愿望。
这次一路走去,对这些不朽诗作,才有了真正的感性认识。这里有荒漠,也有绿洲;有苍凉,也有鲜花。面对积着厚厚沙尘的古城墙,望着那翘翘的、已染得黄黄的青瓦飞檐,自然就能感到那中华历史的恢宏悠远,感悟到人生的壮美灿烂。
飞机舷窗外,蓝蓝的天空挂着一弯明月。
我想,秦时那戍边将士举首遥望的也该是你吧?
我终于站在了这片苍凉土地上。远处是深黄色的沙漠,更远处则是那绵延的祁连山脉。
蓝蓝的天空,依然高高挂着那年年相似的一弯银月。
绿树葱茏,春风又一度。
时代的列车,在荒漠的戈壁滩飞驰而过。
就像那历史,眨眼就又翻过了一页。
车窗外,那一闪而过的汉长城遗址。
秦时明月汉时关,当年的雄风气概,如今竟就剩了这孤零零一堆黄土了麽?
你寂寞地站着这里,是想告诉后人什么,还是想要后人告诉你什么?
古时的黄土堡,今日的风能机,千年文明尽在这里交融。
历史,现在,未来,苍茫的黄土地啊,
给人留下多少奇迹与幻想?
丹霞地貌。在颠簸的车上,我抢拍了一张。我将它取名为“金蟾望月”。
我想,也许只有它始终如一地在这荒野上仰望着那“秦时月”,也许只有它才能告诉你那“汉时关”的沧桑吧。
颠簸的车上,隔着车窗,拍下了这雄伟绵延的万里长山。
即将见到那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千年的古城墙,在风化中终将销蚀;
无名的绿草花,因雨露滋养,却能年年绽放。
夕阳西下,雄关雄姿依然。
古柳新芽,龙城飞将安在?
蓝天白云下,夕阳余晖里,雄关古城,巍然屹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