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高校招生“断档”现象缘何发生?
(2011-08-16 17:08:25)
标签:
转载 |
分类: 他山之石 |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高招大幕徐徐降下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思考,讨论的中心回到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原点——“生源”。
“我们中国大学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几年前一位重点大学招生老师的话言犹在耳,短短几年间,我们却看到恰恰相反的结果,“生源”前所未有地变成了“资源”。在高招大战中,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混战”,重点高校同港校、国外高校竞争优质生源,普通高校为了生存争抢生源。
这是一组可谓触目惊心的反映今年高招录取的数字:据报道,山东省本科二批一志愿投档结束后,437所文科院校、530所理科院校生源未满,几十所院校甚至无考生问津;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投档后,仍有43所文科、25所理科院校出现录取控制线上考生零投档的现象。无独有偶,今年北京市二本经过一次补录后仍剩余469个招生计划,多所高校高招名额未能完成;在江西,221所二本文理院校降分录取,其中4所降分幅度甚至超过20分。
早在几年前,不少二本、三本院校就出现了新生报名率下降的问题,今天,这个问题步步逼近,生源危机愈演愈烈。
豪墨留痕点评:
高校招生出现“断档”现象发生在高考人数连年递增的中国似乎显得不可思议。2011年全国高考生人数达933万,而在如此巨大的数字面前,我国高校录取率却高达72.3%,这不得不让人惊叹中国高校的“吞噬”能力。即便如此,很多高校出现招生“断档”现象,如果把断档人数补满,录取率岂不更上一层楼?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高校招生“断档”哪?豪墨对此有以下几点看法。
为增强全民综合素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向“贫民化”转变,为达到此目标,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增加招生人数,高校“扩招”现象不断出现。“扩招”使得更多的学子踏上梦想之门,如愿就读高校,这的确是一件惠民利国的大好事。“扩招”成为了增加考生录取率的主要因素。
于此同时,增加录取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是一批“无规则”招生院校的大量涌现。随着高等教育慢慢走向市场化,一些私立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依附在名校名下,以独立学院等各种名义向社会招收生源。豪墨以为,有些类似院校根本不是以“教学育人”为目的,挣钱是他们不变的宗旨。为抢的生源,他们大力宣传,以颁发依附高校的毕业证书等条件为诱饵,“肆无忌惮”的招生,最可怕的是,他们为取得生源,竟不顾招生分数底线,有些甚至100多分就能上大学,这种近似“有生必招”的高校,能不提高高考录取率吗?
试想,在这种制度下招收的学生其质量能高吗?这种招生院校教育质量能强吗?毫不客气的说,他们大部分学生只是花钱买个文凭,很难学到真才实学,可是,他们却也带着“大学生”的帽子,难道不会降低大学生的社会声誉?
高等教育慢慢普及,但是,任何原因都不能降低高等教育的质量。我国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却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这是一种错误而且危害至深的做法。也许,高等教育质量的降低是一种招生规模扩大造成的必然趋势,但是,豪墨没有看出高校为提升教育质量作出努力。前段时间出现的“毁灭论”不正是证明教授对待教书的态度吗?大学教授为了多争取,大多选择研究和社会兼职,而把最累却最不挣钱的教书看得最轻。
在高等教育质量滑坡严重的情况下,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率自然降低,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也就会不断增加,“上大学无用论”自然也就随之产生。一些考生放弃上大学或者只读著名高校的思想油然而生。这也就是为什么重点高校录取分数那么高,而一般二本等院校却出现“断档”甚至无人问津的现象会发生。同时,这也是高分考生放弃北大清华,选择港大等院校的人数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一些院校招生“断档”现象发生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痛,体现了我国教育制度的缺陷,改革的呼声水长船高,可是,怎么改,向哪里改是一个必须谨慎而行的大问题。我们必须加大高考乱招生现象的发生,制止高校“预录取”行为,对于一些“无底线”的招生院校予以整治乃至取消招生资格。
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高等教育质量才是赢得考生信任的最终砝码,提高质量才是长期争取优质生源的根本途径。
博客是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地方,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莫雷特",加上笔者经验有限,难免出现失当之处,期待各位读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谢绝一切语言攻击.豪墨之言,权且当做抛砖引玉,诚如是,幸矣!幸矣!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借鉴意义,别忘了点右下角“顶”哦,与博友共享,也是对本文的肯定和对博主努力的支持!先谢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