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江南徐老
江南徐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657
  • 关注人气:2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铭:窗·湖(散文)

(2010-08-12 22:59:57)
标签:

明窗

嫩芽

橙色

湖光山色

徐铭

太湖

散文

情感

分类: 诗词散文

窗·湖

徐铭:窗·湖(散文)

 

□徐 铭 /文 

    这里,其实并不是太湖的全部。但就这一方明窗,便让我独享了太湖最美一隅,我也就拥有了这暮日下湖光山色的全部了。

    这是湖滨饭店临湖的景窗。近处的岸堤,已被夏日的浓浓绿荫覆盖,那亭台阁榭的尖角,却顽强地钻了出来,在一垄苍翠之上高低起伏着,宛如乐谱上那神秘的音符。再往前去,则是那本该碧波荡漾的太湖水,而如今却被落日的霞光映照成浓浓的橙色了,橙色之上跳跃的是点点金亮耀眼的星星。在这橙色的湖面上,散落着的是几座大小不等的黛色的小岛,像凫水的老牛露在外面的脊背。沿着那跳跃的金星,继续向前眺望,那烟波浩渺、天水相连的尽头则是那空濛连绵的群峰了。

    此刻,那火球似的太阳,正慢慢地滑进湖水,悄悄的把跳跃着金星的湖面染成了暗红色,而天空弥漫着的却依然是那五彩织锦的辉煌。左侧,那“太湖之星”摩天轮,正在晚霞中慢慢地转动,依稀能望见那上面对对情侣的欢笑。摩天轮下面,则是那以“W”字形的桥柱托起的蠡湖大桥,桥上川流不息的正是下班回家的车辆。

    眼前的这一切,给你的是安详和谐,给你的是赏心悦目,让你尽情地畅想怎样才算是典雅迷人。

    太湖,三万六千顷的碧波,那石壁上“包孕吴越”四个字,透露了那悠远文明的谜底。

    这里,只是太湖的一部分。那美丽的爱情传说,又给它平添了几分神秘的浪漫。相传2500多年前,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后,68岁的他功成退隐,偕西施于此登舟,泛舟于太湖的烟波浩渺之中。由此,这里既作为太湖的一部分,也被称之为蠡湖。

    蠡湖南岸是宝界山,那里建有作为中央电视台影视基地的唐城、三国城和水浒城。在湖的北岸,是蠡园、蠡湖中央公园和亚洲城。一座约300多米的宝界桥如长虹卧波,将蠡湖分为东西两湖,此桥为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捐建;在湖的东岸是“高子水居”的遗迹,据说是明末东林党人高攀龙隐居读书之地;在湖的西南则是著名的太湖鼋头渚。远山近水与江南园林绘就的,正是一幅水墨写意中国山水画卷。

    落座。在透明的玻璃杯中,冲泡上香香的碧螺春。对窗。望着那悠悠地沉向杯底的嫩芽,思绪却像那嫩芽之上的绿绿茶雾,轻轻地荡漾开来。当年,这位被世人誉之为“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的雅士,抛却功名、忘弃利禄,偕佳人隐渔于“烟收远树山徐出,月落寒涛水正平”的蠡湖之上,正是佳景佳人,遂心遂情,夫复何求?

    举杯问天,苍天无语,我却有感。窗前,看紫霞渐淡,蓝月新起;听蝉鸣击棂,涛声拍岸。此时此刻,你既可随性地品着手中那清清浅浅的苦涩,又可以尽情地想着怀中那浓浓淡淡的心事。正是千年前的陶朱公,用一滴饱满的墨汁,滴在了这素雅文静的蠡湖,从此,这滴墨,就沿着这张写就沧桑的太湖宣纸的纹理,慢慢地氤氲开去,于是就让无数人有了来自心灵深处的美丽的爱的梦幻。

    是啊,苍老的总是岁月,不老的却是情怀。每一个行走在尘世街巷中的人,总会心心念念地想着那份爱恋,总是小心翼翼地护着这份温暖。即便我辈不能企及那样的浪漫潇洒,但择一、二假日,偕两、三知己,或与爱人相挽,说说家乡的吴侬软语,或移步长堤于花漪柳烟之中,或泛舟碧波于轻涛叠影之上,感悟这江南的彩云追月,触摸这湖上的雨烟笼沙,倾听这水岸的苇摇鱼喋,领受这夏夜的蛙鸣荷香,把那些由衷的抑或矫揉的感情留给散落的文字,留给风生水起的光影,那也是无比惬意的啊!

    这里,其实并不是太湖的全部。但是,现在我坐在这临窗的藤椅上,仅这一方明窗,就让我独享了这太湖最美一隅,我也便拥有了这湖光山色的全部了。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二日凌晨1:00

 

【附记】8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住进了这临湖的宾馆——君来·湖滨饭店,而且在高层的房间。照例的电子钥匙开门。照例的插卡取电。照例的遮盖着整整一面墙的厚窗帘。“哗——”随着窗帘的拉开,我的眼前豁然开朗,展现的竟是一幅极美的太湖落日图。于是,便有了如此感想和文字,并以此迎接七夕。  

       (题图选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