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铭:初识“三思桥”(散文)

(2010-03-27 21:11:26)
标签:

三思

桥名

石桥

桥身

徐铭

丹阳

三思桥

散文

慎思桥

分类: 诗词散文

                                      初识“三思桥”

徐铭 散文/摄影

徐铭:初识“三思桥”(散文)

    说来惭愧,分管丹阳校区三年多时间,竟未能抽出时间好好逛一逛丹阳城,因而也就一直与这座建于700多年前的石桥无缘相识。

    前不久的一个周末,和爱人在丹阳办事之余,陪同的W老师提议到附近的一条小巷转转,说是让我们看看丹阳的一座名为“三思”的古石桥。

    在我的印象中,丹阳的一座有特色的古石桥是在麻巷门一带。那是一座很有气势的花岗岩石拱桥,因为在交通要道旁,我坐车经过时,常常可以透过车窗,匆匆地欣赏它那横跨护城河的雄姿。当车速缓慢时,还依稀可见桥身上那“通泰桥”三个楷书阴文字。每当此时,我总是为在繁华的现代街道旁还保留着这么一座有特色的石桥而感到欣慰。

    对古石桥的情结,自忖应当缘于本人从小生长于江南水乡。记得老家的小村镇,也就是不到百户人家吧,居然给一道弯曲的河流分割成了三个板块。而就在这不到300米长的一段河面上,居然就静卧着三座各具特色的桥。最北面的桥龄最短,是一座水泥桥桩、木结构桥面的公路桥。那时,我还不知道,顺着这桥连接的公路一直向西走,就能到达我今天居住的城市——镇江,而这条公路的零公里处竟就是我今天的工作单位。最东面的则是一座花岗岩的石拱桥,其选料做工都可以说极为精致,极具江南石拱桥的特征。我呢,也就是在这桥堍的学校里,完成了我的小学学业。位于两桥之间的这座桥,无论品相、质量,就都远不如它的左右邻居了,它年迈简陋,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破旧了,桥栏也就是圆圆的木头,还有木头的桥身,上面是铺的青石板,两头与岸相接的斜面,叠加而上的也是大小不一的青石板,由于年久,青石板的棱角已经磨得圆滑了,石板面上则有着浅浅的凹坑,在江南的雨季里,这里总是盛满了那潮湿的记忆。不知为什么,这简陋的石板桥竟是入我梦最多的。

     走神之间,我们已经信步来到丹阳城西谷口街三思路——一条狭窄而了无特色的小巷。小巷两边是杂矮的红砖小屋,虽然刷了一层淡淡的石灰水,却依然掩饰不了那凌乱和俗气,更有那斜跨在相邻窗户上的竹竿以及零落挂在上面的内衣裤。一切,既无现代的飘逸,也无古代的清雅;一切不免让人觉得担心此番“寻桥之旅”是否会失望?徐铭:初识“三思桥”(散文)

    百米长的小街,几步就到了一条小河边。初绿的垂杨柳,丝丝缕缕,绵延成了一幅宽阔的绿帘子,朦胧的掩映中,便是它了——三思桥。它在这春意朦胧的绿帘掩映中,静静的横卧在这貌似即将废弃的小河沟上,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跋涉漫长人生旅程归来,悄悄的蹲在祖宅老屋的门口,轻轻地捶打着佝偻的腰,安静地享受着春日阳光的安抚,回想着那年少的梦幻。是啊,这座石桥已经太老了。有些破损的桥栏中,靠水泥镶嵌着“三思桥”桥名石板。桥面到处凹凸不平,岁月在这里犁下了过多过深的痕记。桥身两侧的石缝里,那挤出的无名杂树,虬曲而粗壮,毫不客气地展示着自己的资历,像在向你诉说着那几百年来的所见所闻。徐铭:初识“三思桥”(散文)

    据说,三思桥又名再思桥,始建于700多年前的元大德年间,桥上原有亭,教谕宦牧之曾为记,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知县胡映葵重修。清张廷玉等编修的《明史·志第六十二》中即有记载:“练湖水高漕河数丈,一由三思桥,一由仁智桥,皆入运。”由于古时旧县衙就在这河对面,而此桥又直对着它,因而桥名的解释也就丰富多彩起来了。有的说,这是因为过去打一场官司要花费很多钱财,即使打赢了恐怕也要倾家荡产,因此告诫那些打官司的人,走上此桥自当慎而又慎,三思而行;也有的说,公堂是个明断是非之地,天网恢恢,明镜高悬,无论原告、被告,还是证人,来到公堂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要三思,决不能昧良心、欺上苍;还有的说,作为县太爷,审案办事,应牢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训诫,公平公正,三思而断,这样才能当好父母官。一个貌似很普通的桥名,竟然衍生出人们这么多的注解,由此可见也就不普通了。我真的为古人的取名睿智折服。徐铭:初识“三思桥”(散文)

    然而,祖居桥畔的一位老人却告诉我们:这桥不叫三思桥,应叫慎思桥!而且热情地指点我们下到河沿码头上,随着老人的手指抬头看去,桥脊上,那杂树掩映中,一块石板上果真有着模模糊糊的阴文楷书——“慎思桥”,而且留有题款。

    究竟是“三思桥”还是“慎思桥”?难道是后人弄错,还是是丹阳方言“三”、“慎”相混?抑或另有隐情?我和同行的爱人以及W老师一起探讨着。自然也就想到《论语·公冶长》中那句“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想着当年孔子面对着季文子的多虑不决,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的模样,到也就觉得可能以“慎思桥”为名更佳了。其实,三思也罢,慎思也罢,都是在强调一个“思”,都是一种托物言志、状物抒情而已,是一种宣泄、一种提示。而这也正是那绵延千年文化血脉的又一种独有的魅力。

    这座桥,似乎很普通,看不出它有什么特色。但是,它古老。古老就是它的特色,就是它值得炫耀的资本。它有着耐人寻味的名字,这名字就是它的底蕴,就是它让人寻访的理由。

    自然,我赶快取出相机,选景、对焦、按快门,左一张,右一张。记载着我对这座古桥的初识印象,我把我这初识的印象,告诉着我的那些新朋老友。

                                                   2010年3月27日夜

徐铭:初识“三思桥”(散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