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净青云谱
文/图徐铭
在南昌,因为要等晚上的火车回南京,导游建议增加去看看青云谱。
青云谱位于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是一个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道院。然而,似乎它的出名却不是因为此,而是因为明末清初那位在此潜心作画并独开一派的主持道士。50年前,政府在这里正式开辟“八大山人纪念馆”,成为中国第一家专门的古代画家纪念馆。
余秋雨曾专门为它写过一篇叫《青云谱随想》的散文,并在开篇中直言“在我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幸好它的郊外还有个青云谱。”余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来到道院,所见所闻,荡漾开去,纵横捭阖,洋洋洒洒,一个小小的道院写了四、五千字,而且既写了朱耷,也介绍了徐渭和石涛,并发出了现今人们“常常过着一种缺少艺术激动的生活,于也渐渐与艺术的过去和现在一并疏离起来”的感慨,可谓切中时弊。
实事求是地说,我过去是知道这八大山人的,但就还真的不知道有个青云谱,而且在南昌。我之所以知道,还是得益于读书时老师的诙谐。不记得那次老师讲的什么课了,讲着讲着,就讲到了这么个画家,叫朱耷,然后说也叫“朱大耳”,说他从小生下就是个大耳朵。画画签名“八大山人”,看起来像“哭之”或“笑之”,边说还边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演示了一下,说是他这签名是为了表达他作为明朝王室后裔在国破家亡之后的一种落寞之情,等等。因而,我记住了朱耷,也知道了有个八大山人的极有意思的签名。但是对他的了解,也就仅止于此了。
从住处到青云谱尽管只有十几里路,但由于城市建设改走新路,司机又不熟路,绕来绕去,竟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我心中竟是有点不快了。但是,走到近前我还是不禁眼睛一亮,想不到,在这省会城市的近郊竟还有这么一个漂亮雅致、融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一个清雅处所。
富有特色的院门,一个憨憨的大力士扛起的石块上,由著名书画家范曾题写的院名“八大山人梅湖景区”,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进院所见,却是一条大道穿过一幅宽阔的水面,但见曲岸青青,波光粼粼,我想,这大概就是梅湖了。湖岸边,近处是新修的一些仿古建筑,粉墙黛瓦,勾心斗角;远处,在婆娑的杨柳间,则依稀可见亭台水榭的连接处,是不太大的一个道院,院门前,依然是万顷碧波。
由于时间紧,我们乘坐电瓶车沿湖而行,很快就来到青云谱道院门口,也就是真正八大山人纪念馆的门口。据说,二千五百多年前,首先是周灵王的儿子来此开基炼丹。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弃官隐钓于此,后人因此建“梅仙祠”祀之。东晋年间许逊在此倡道教“净明派”。至清顺治十八年始定名“青云圃”,后易“圃”为“谱”。它也是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环境的江西净明道教发源地。只是,我还没有弄懂,一般所见道院,大都称之为“观”,为何这里却叫“谱”呢?院内殿宇堂阁,丹桂碧池,凉亭月楼,还存有许多令人向往的文化遗迹:万历古井、仙人桥、净明真境、鹤巢黍居、羲之墨池、竹经通幽、岭云来阁、八大墓等,镇院之宝“三棵树”——四、五百年的参天古木香樟、罗汉松、苦树绿叶虬枝,繁荫广被。院内建筑以三殿逐次递进,分别为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相互间有曲廊相通。尽管早在1957年,这里就已经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不知什么原因,来这里的游客很少,除了在外面湖边有几对青年人外,进入谱内的也就我们几个人。清幽中让人感到几分冷寂。真正的国粹文化啊,是它落伍寡淡了,还是我们的味觉失去了?
尽管我们人少,但纪念馆的讲解员却一点都不马虎。讲解员是个20大几的女同志。不同于一般的纪念馆的讲解员的那种青春朝气,一袭素淡的连衣裙,给她平添了几分老成,脸部刻板的表情和没有抑扬顿挫的语调,则更增加了学究气。我估计他应该是专门研究朱耷的吧?事实是她的讲解也确实是很专业的。
朱耷生不逢时,他19岁那年,明朝被清灭亡。做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的他,先是削发为僧,后又还俗,来到青云谱道院,躬耕悟道,创作书画。其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做客年余。这段生活使朱耷十分苦恼郁愤,他“誓不与清廷合作,遂佯为疯癫,蹒跚啸舞于市,独自走回了南昌”。一年后,他又回到了青云谱。62岁时,朱耷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主持,自己隐居在南昌附近的北兰寺、开元观等处,靠卖画度日;再后自筑陋室,名“寤歌草堂”。
朱耷在绘画上独辟蹊径,是清代水墨写意画派的大师,对后世画家的影响很大,被称之为:“将儒、释、道思想融入书画艺术中,集遗民、禅师、画家于一身,他以那奇情逸韵,拔立尘表的手笔,屹立于艺术之林,成为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巨匠。”正因为他的经历,朱耷署款为“八大山人”,前二字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像“之”字,连缀写成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自古磨难出奇才。我想,也许正是他的生不逢时,才造就了他在书画艺术上的辉煌成就吧,否则,也许只是又多了一个纨绔子弟而已。
匆匆告别大师。八大山人的青铜雕像,不高但却冷峻,双目凝视着远方,仿佛要洞穿这世间的一切。
出院的小径上依然只是我们几人,依然是那清幽静谧。
是啊,300多年前,八大山人看中的就是这里的避绝尘世喧嚣,就是来追求心灵的宁静,从而淳化出空灵绝世的艺术精品。而今,我们有缘在这里欣赏着这精品,体味着大师那哭笑不得的心情,觉悟那梵空静宁的意境,又何必要去奢求有那喧哗繁景呢?
院中有缘,有缘悟净。贵在心静,净明真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