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绣谷,何处是锦绣?
——庐山杂记之二
文/图 徐 铭
重走花径和锦绣谷,远没有诗人们所描写的那么神奇美妙。
26年前曾见的如琴湖,正湖底朝天,很难让人再忆起当年那形如琴、波如镜的曼妙身姿,远处的曲桥、亭榭,却很容易让人想起那被人遗弃在街角的佝偻的老者。
顺湖畔小径曲折前行,便是花径。花径又称“白司马花径”,以唐代白居易曾循径赏花而得名。步行到底,是一个人工花园。园门有“花径”二字,两侧有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花园,也许来的不是时候,也许是凡夫眼俗,的确未见有什奇异花草。据说老白当年曾在此吟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望着眼前景色,我竟不敬地怀疑起老白当年是不是故作矫情,在忽悠我们今日的后人了。因为那美轮美奂的桃花盛开之景,我曾在别处看到,而绝对难以与眼前的几株杂树相联。而草庐前那白翁塑像和眼前后人人工水泥修护的花池,则也显得几分“俗”了。遥想一千一百九十多年前,比这稍早的月余前,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在庐山香炉峰顶,见到桃花盛开,于是记下了这“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大林寺桃花》诗以极为简洁通俗的语言,展示了灿烂无比的美景,读来何等的酣畅淋漓。由此又一次证明了一个真理:最成功的模仿和复原,也是最蹩脚的。尤其是对那么美妙的唐诗意境的人工复原,罪过哦。
锦绣谷,是一段长约1.5公里的山谷。1983年初次走过时,也许是当时(1980年)刚刚新辟的风景区,因此没留下什么印象。这次去时,期待的是那千米锦绣、万花争艳的奇景。虽说不是花开的季节,但相传这儿四时花开,犹如锦绣,相传东晋名僧慧远居东林寺时,曾经常在此采撷花卉、草药。又有导游介绍说,沿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可见“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更是有那峭壁峰壑,石林挺秀,令人神往。及至步行其间,方觉不过尔尔。且不说既不见“红紫匝地”,也不见“花团锦簇”,只是万绿丛中偶尔瞥见一二野花而已,
就是那人皆称颂的峰谷起落、石径崎岖,尽管还算形态各异、曲折有趣,却也并无特色可言,当今但凡数得上的旅游景点,随处都可以拾得一二的,更兼烈日当空,断不可能出现“谷中时有云雾聚散”的奇观,因此倒自觉这“甲秀天下”之名,有些言过其实了。呵呵,因此也只能笑笑古人的孤陋寡闻了,不过也可以理解,靠那时的屐履舟楫,能找到这样的佳处,当属极为不易的了,而且古人喜欢托大吹牛,动辄以“天下第一”命名,镇江不就是有多处并非第一的“第一”吗?所以,也不必去跟他们较劲了哦。到是在石径旁树枝上自由跳跃的猴子,面对着游人,一副不屑的样子,让大家爆发了欢笑,同行的小朋友,居然一下子按了几十次快门。
不过,我们在谷中确实是想刻意找一下那特有的“瑞香花”的。据说在庐山锦绣谷生长的瑞香花,其姿风雅华贵,其味馥郁芬芳,在《群芳谱》中称为“风流树”。宋《清异录》中记载:“庐山瑞香花,始缘一比丘,昼寝磐石上,梦中闻花香酷烈,及觉求得之,因名睡香。四方奇之,谓花中祥瑞,遂名瑞香。”另宋人张祠部有《庐山瑞香》诗云:“曾向庐山睡里闻,香风占断世间春。窥花莫扑枝头蝶,惊沉南窗午梦人。”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瑞香产庐山,原名‘睡香’”。然而,无论自找还是询问导游,均无果。呵呵,还是让这令人迷醉的“瑞香”,弥漫于我们的想象之中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