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镇江教育》的一点记忆
徐 铭
接裴伟同志来电,告知《镇江教育》已满百期,嘱我写上几句纪念文字,我欣然应允。但之后的时日却是杂务缠身,几乎天天会海、晚晚文山。转眼已到交稿时间,只得匆匆搜索往事,理出一二记于后。
一、《镇江教育》的诞生
大约是1991年的夏天,市里部署了对内部报刊整顿的要求。当时我在市教育局办公室工作,恰好负责《镇江教研》报纸编辑的尤志心同志到我处,我便将这事告诉了他,希望他及早准备(因为《镇江教研》报是我在教研室工作时,在李开朗同志支持下一手操办起来的,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做好报批准备。尤志心同志建议,不如借此机会,把报纸改成刊物,以利更好地宣传和发表一些作品。我当即赞同。事后,我向裴祥林局长作了汇报,并获得了支持。之后,局办公会议又作了研究,并批准了编委会的组成,当时共设5名编委,分别是:陈自立、徐铭、石生峻、吕纯孝、尤志心,由陈自立担任主编、徐铭和石生峻担任副主编。会后,我又以教育局名义向市和省有关部门打了请示,办理有关申报手续。
1991年9月17日,召开了第一次编委会,陈、徐、石、尤出席,吕因事缺席。我在会上汇报了杂志报批过程及编辑计划。会议研究了办刊宗旨、编辑要求、主要栏目等事宜,陈自立在会上提了要求:要在党委领导下,发挥刊物的积极作用;要尽快建立通讯网络等。
之后,各项编辑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代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裴祥林同志草拟了《试刊词》,初时命题为“这是一片沃土”,后与裴局长一起修改时定题为“继往开来,振兴镇江教育”,裴局长对《镇江教育》的诞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对于我这个不懂美术的人来说,当时曾经为刊物的封面煞费苦心。一方面我们没有美编,另一方面经费也不允许我们搞照相彩印。但是,我们又想尽可能让这本杂志有一个漂亮的外貌。我找到当时市委办公室汪副主任,请他请市委领导为杂志题写刊名。几天后,市委书记俞兴德就为我们题写了“镇江教育”四个字。记得当时只给了5元钱的润笔。题字有了,封面设计怎么办?正在犯愁时,教研室英语教研员顾文英主动提出请教育学院的蒋顺利帮忙。于是,我大致说了一下对封面设计的想法,请顾老师转告蒋老师参考。不久蒋就为我们专门设计了木刻三色套印的封面(设计费至今还没付呢)。蒋老师现在是我的好朋友了,我也常提起这事。
11月下旬,经省出版局批准,《镇江教育》正式创刊。登记刊号为苏新编JSXK字第383号,定为季刊。工本费0.90元。
紧赶慢赶,终于赶在1991年年底出版了试刊第一期。从此,作为由市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第一本教育刊物正式诞生。
《镇江教育》是当时全市为数不多的市级刊物之一,也是当时省内为数不多的市级教育刊物。
二、《镇江教育》的成长
《镇江教育》开始时由市教育局给予全年3000元办刊经费,第二年以后就没有这么多了。摆在编辑部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经费不足。
1993年12月3日,编辑部专门召开了编委会,总结工作,提出健全审稿制度,副主编分工进一步明确,编辑也进行了具体分工,要求编刊工作要适当提前。会议还特别研究了扩大发行量、积极筹集经费事宜,决定在继续努力争取专款补贴的同时,积极开通新的筹资渠道,即确保及时收回刊物工本费、对彩色封面收取印刷费补贴等措施。
1994年3月下旬,又以教育局办公室和编辑部的名义,召开了《镇江教育》通讯工作会议,当时有通讯员吴明宝(京口)、李绍文(润州)、朱治臣(丹徒)、黄振和(扬中)、唐立祥(句容)、郦汉章(丹阳)等出席了会议。我在会上对93年《镇江教育》编辑发行工作作了总结。93年4期共发文章81篇(不含乡镇专页、信息)。与92年相比,继续突出指导性;加强了典型学校及典型人物的宣传(增加了封面学校介绍),设立专门介绍优秀教师的栏目;重视了培养发现青年作者和基层学校作者;加大了改革的报道力度;增强了可读性,开始彩印封面;通联工作有新起色,队伍健全,发行数量达到2661份,比92年翻了一番。特别可喜的是稿源非常丰富。在这次会上,对94年工作,我们提出了: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增加订数、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要求。并提出争过渡为双月刊。
经过共同努力,《镇江教育》在克服困难中不断成长,影响日益扩大,刊物质量不断提升,办刊经费也从入不敷出逐步转为略有盈余(不用行政补贴),年终甚至还可以对为办刊发行作出贡献的同志发一些微薄的奖金了。到1995年3月的通讯工作会议时,发行数量已经近3000册了。编委分工也更加明确,编辑管理也开始规范,建立了“栏目编辑→组版编辑→主编(副主编)”三级审稿制度,并明确由徐铭负责稿件终审。从1995年起,《镇江教育》改为双月刊,编委中也增加了王永昌。1996年下半年后又增加了戴继忠。
1997年下半年,又一次期刊整顿。《镇江教育》以其办刊质量、信誉和在全市教育系统的影响率,获得了省市新闻出版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在重新申报登记中很快获得通过。从1998年第一期开始,重新确定登记刊号为:苏新出准印JS-100018
。
1999年第一期起,由徐铭任主编,王永昌、沈承欢任副主编,尤志心、戴继忠为编委。实行责任编辑制。刊物也由32页扩大到64页,除封一至封四全部彩印外,还增加了4页彩插。从编务、印刷到稿酬,全部自行解决,且略有结余。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从2000年第一期开始,编委又增加毛建国、陈国俊,责任编辑增加了裴伟。
2000年4月,我调离市教育局到镇江高专工作,便无缘于《镇江教育》的编辑发行工作了,也就没有见到过之后新出版的《镇江教育》。但是,在我的心中,却一直是记挂着她的,因为她的诞生和成长,曾经凝聚了我和我的朋友的一片心血,曾经让我拥有了一批知心朋友,至今让我保留着一段美好的记忆!
2009年4月2日凌晨
补记:当此文完成之后的11天(4月13日),我的老领导,后来担任市政协副主席的裴祥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年仅70。回想起当时他对我的培养和指导,至今心中无限悲伤。一直想写篇东西纪念他一下的,但竟然难以落笔,也许正是应了古人说的:悲到极处哭无泪吧!今天将此文发出,也算是聊寄哀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