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沉痛悼念周永健先生(转载)

(2008-07-31 20:41:05)
标签:

体育宾馆

书法家

文化名人

周永健

璧山

教育

分类: 江南凤誌

斯人长存天地间
——沉痛悼念周永健先生

                                        得玉斋主

  5月11日上午,10点刚过,巫青韩打电话告诉我:周老师去世了!11点08分,又收到西南大学曹建教授的短信: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永健先生于今日早晨7时05分在重庆急救中心去世!噩耗从天而降,悲痛无以言表。一时间,周永健先生的音容笑貌不断叠印于脑海、浮现于眼前。


 

  我第一次见到周永健先生,是在六年前的2002年6月5日。当时,我参与策划组织“纪念吕凤子先生诞辰116周年暨‘吕凤子与璧山’学术研讨会”。大约下午4点左右,赵兴中打来电话说“市书法家协会的周主席也来报到参会了”。之所以称“也来”,是因为当初筹备时,由于不了解根本就没有把他列入邀请名单。
  我急忙叫来胡正好,因为他与周永健先生相对比较熟悉。在去体育宾馆的路上,我们商量:体育宾馆住宿条件比较差,应该把周永健先生安排到对面的璧山宾馆或者在当时条件好一点的沁园宾馆。进入房间,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围着一个圆脸、戴着宽边眼镜的中年人,正热情地攀谈。胡正好迎上去,与他握手问好。我知道,这位中年人便是兴中在电话里说的那位市书协主席了。
  晚饭后,我们邀请周永健先生到清心阁喝茶,顺便提出要给他换一个住处。没有想到,他非常坚决地表示不同意。他说,给我换住处,那些七八十岁的正则老校友们怎么办?这样肯定不行!接下来,喝茶聊天。胡正好不失时机,提出书法学习上的问题,向他请教。记得当时提出的有一个问题是,由于平常都是用毛边纸练习,久而久之感觉害怕写宣纸了。先生的意见是,关键在“打通”,逐步消弭“法障”,就可以解决工具、材料带来的困惑。作为一个初级的书法爱好者,我是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周永健先生的“以禅论书”。说实话,他当时所讲的观点,由于缺乏必要的对话基础,多数我都似懂非懂。但是,他舒缓而沉稳的语调,朴实而亲切的态度,在那个夜晚深深地刻入我的人生记忆之中。
  也就是在聊天的过程中,周永健先生解答了我心中的一个疑问。原来,他今天到璧山参加纪念吕凤子的活动,源自一位正则校友的私人邀请。这令我非常感动!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一位文化名人,如此平静、悄然而真诚的参与这样的文化活动,不能不让我肃然起敬!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我非常冒昧地向周永健先生提出,请他为我们准备恢复的《璧山文艺》报题写报名。要知道,这是我与他的第一次见面,而且满打满算还不到三个小时。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跟着补充“如果行的话,我们一定要付润笔费”。他爽快地回答:没有问题,回去写好后,就寄给胡正好。而对我“润笔费”的补充,只是淡淡一笑,然后说“书法家也应该做些公益的事情”。今天,联想到周永健先生生前曾捐款10万元,用作重庆书协主席基金无私资助其他书法家,这次临终前又捐赠100万元设立“重庆书法奖”,我愈益感到自己当时的“小肚鸡肠”实在有辱先生名节,至今追悔莫及!
  第二天的会上,周永健先生就抢救正则史料、璧山吕凤子纪念馆的开馆和建设等发表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到文庙参观“吕凤子弟子书画刺绣作品展”时,又向在场的璧山县领导和观众大力的宣传。可以说,这对于璧山吕凤子纪念馆的顺利开馆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他的介入,很有可能纪念馆到今天都还在讨论之中。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他并没有因为不是正式邀请参会,而产生某些文化名人所惯有的委屈与不满,而是一腔热情、满怀真诚。
  那天下午,周永健先生到正则中学(当时还叫城关中学)参加正则校友的座谈会,应邀题写了“正则之光”的隶书条幅。后来,在学校门口,我和胡正好分别与他合影留念。今天,当我含泪凝望这张照片,胡正好当时对我的批评就言犹在耳。因为照相时,我冒失地将手搭在先生的肩上。对于我的有失尊敬的举动,他却给予了莫大的宽容和安慰。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曾多次想向他表达歉意,但终因匆忙晤面,未能出口。而今,我却永远丧失了这个机会!
                       (待续)

     原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9cc4101009r7p.html#cmt_7265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