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纪行(十五)

12月7日。多云转晴。这在现在的英国,应该算是个好天气了。一早,大家高兴地登车出发。(昨天莉莎老师来告诉我们,今天去约克参观,大家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中心根据大家的建议调整安排的,而且由中心的阎副总专门陪同)。
中午11点,我们到达约克(York)。英王乔治六世说过,约克的历史就是英国的历史。的确,约克城史反映了英国历史的主要脉络,可以说是英国史的一面镜子。据介绍这里是英国英格兰的北部首府,由罗马人兴建,历史上曾为罗马军事要塞,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设有约克大主教的教区总教堂。中世纪时发展成港口和商业中心。现为农产品和畜产品集散地,重要的铁路枢纽。工业有铁路设备、车辆制造和精密仪器等。旅游业也很重要。有城堡博物馆、铁道博物馆、海盗博物馆和约克大学等。

一下车,大家明显感到寒意。街道上比较冷清,有三、五英国行人裹着风衣、缩着脖子匆匆走过,也偶有骑着自行车的年青人在马路中间飞速驰过。车辆跑得极快。我们也不由得裹紧了呢衣,不过冷风吹在脸上倒并不像家乡的风那么刺骨,加上天气的晴朗,仰首望去,很多城市都有的摩天轮现在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特别的清新美丽,一眼望去,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我们首先来到位于火车站边上著名的铁路博物馆(National Railway
Museum,简称NRM)。胖子托尼主动在前面带队,与管理者说了几句后,就不在要我们逐一登记,由托尼统一填写,阎总就陪我们先进去参观。据说这NRM的火车陈列规模足以傲称世界。这里是免费的,英国的许多博物馆是免费的,如此规模、如此条件、如此管理水平,它的经费如何解决的呢?国内此类单位不往往是难以为继,最后只好靠出租门面大厅来维持吗?
NRM是在1925年为庆祝火车发明100周年举办的铁路博览会的基础上逐步建成的。现在这里还保存着当时中国驻英公使赠送的一幅贺幛,上面书写着“庆洽百年盛典,欣逢万国推崇”。馆内陈列着各种机车,从早期比马车快不了多少的“火箭号”一直到世界蒸汽机车最高速度(时速203公里)的保持者“水鸭号”。火车发明家斯蒂芬森敞着大衣、手拿图纸、脚穿矿工靴的大理石塑像就站在他发明的机车前面。漂亮的皇家专列也陈列于此,女王的蜡像栩栩如生,据说当年女王乘坐此列车旅行后曾大加赞赏。细观专列内部,高贵豪华自不用说,相应设施也一应俱全,比一般的人的家居还要高出几个档次。
在两列火车相间的展览馆的中心平台上,出人意料地摆着近20张圆形餐桌,上面雪白的台布、晶亮的酒杯和闪光的不锈钢刀叉,摆放有致。这里难道有盛大宴会?怎么可能?走到顶头,我们看到一张告示,上面写着一段英文,大致意思是:这里将举行一场重要的酒会,由市长专门宴请各界名流,参加者应随带1000英镑,这些收入将全部捐献给博物馆。原来是市长在办实事,据说,在英国年底前后市长们经常举行这样的活动,各界名流也为被邀请参加这样的活动而引以为豪。这也许就是博物馆能够免票的原因之一了。

离开NRM,我们沿着马路一直向前,来到了一条白色条石彻成的墙边,这就是著名的罗马古城墙,它始建于罗马时期,
扩充于中世纪,踞于垒土而成的高岗之上,逶迤蜿蜒,连绵环绕,这里还保留着四座威武雄壮的古城门,城头建有古色凝重的雉堞谯楼,城上小径,虽嫌狭窄,但两人尚可并行,如约性情相通之人,比肩漫步其上,又怎能不发思古之幽情?可惜的是时间紧张,不容我们有如此雅兴,去讨论英古老帝国的盛衰兴亡历史。大家匆匆留影便继续前进。路旁的约克河,宽阔而无波澜,河面上全无舟楫,也不见鸟鸥,河水蓝得有点发黑,在瑟瑟寒风中显示出过份的凝重。跨河而过,路旁的山坡上下,散落着约克城堡的一些遗址和破败的建筑。再往前去,就可以看到约克大教堂的雄伟的全貌了。

漫步约克城,最令人注目的就是那高耸林立的教堂,环顾粗点,不下于20多座。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斯特大教堂。英国是新教占优势的国家。早在16世纪,享利八世就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创设了英国国教。北英格兰14个主教区的任命及典礼均由约克大主教主持。它的座堂就是明斯特大教堂。由此也可见这座大教堂非同凡响的地位。明斯特大教堂从1220年始建,直到1474年才算大功告成。历时250多年,经历三、四代人。它是英国中世纪最大的教堂,长约160米,宽76米,建筑平面几乎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它的西立面有两座王冠似的双塔,中心还有一座高65米的四方塔。这座哥特式建筑的大教堂,以广泛采用尖拱卷、飞扶壁和修长花窗为特点。在英国,哥特式流行了几百年,风格上先后又有早期英国式、装饰式和垂直式三种变化。明斯特大教堂建筑期历时250多年,正好反映出哥特式这三种风格的转变,是研究英国建筑史一个难得的好例子。它的翼廊系采用早期英国式,显得结构厚重沉稳;中殿则采用精雕细琢的装饰式,显得格外秀美俊逸;而最后建成的圣所(祭坛和唱诗班所在处)则是选择高旷明朗的垂直式,使得堂内空间更加恢弘壮观、神圣肃穆。古代工匠通过三种风格天衣无缝的结合,构筑了一个和谐完美的的建筑奇迹。
我们进入了教堂内厅,本想再深入里面的圣所,细心摩度其恢宏深邃的,但不巧的是今天有一个加冕仪式,要到下午3点以后才能开放,而那时已经是我们的返程时间了。我们只好花了每人4.5英镑的门票,沿着盘旋而上的石梯拾级攀援,到塔顶观赏约克全景。在国内也曾经爬过许多寺庙的宝塔,然而似乎都没有这样的狭窄和层高的感觉。这里的石壁梯道,只能容得单列单向通过,途中竟无一丝调剂相让的余地,难怪管理人员要详细清点人员并与顶部和底部人员相互通话确认全部到到达后才能开放下批通行。我点了一下,到中间平台,共118级,到顶则一共398级,随着石阶蜿蜒上升,自然在中心形成了一根石柱,越往上梯道越窄,大家都爬得气喘吁吁的。这样的天工巧夺,令人惊叹!我们终于来到塔顶,只见塔顶四周和顶部都以铁丝网笼罩着——也许是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分散在塔顶四周,通过瞭望孔观赏着约克全景,抬头是碧蓝的天空,白云在漂游着,似乎伸手可摘;俯首则是纵横的街道和鳞次栉比的房屋,这是城市的经脉和肌肉;眺望远处却是一片蔚蓝的苍茫,海与天在那里自然相接,浑然无隙;收目近处则是一座座高矮不同、起伏有致的教堂尖顶,犹如一组波动的音符,也像数柱跳跃的喷泉,你是在演奏着上帝的神曲吗?
在我们要登塔的时候,阎总曾提出,登完塔后就吃午饭,不要在吃快餐了,大家干脆一起去对面老街上的酒吧感受一下真正的英格兰风情,大家一致响应。胖子托尼主动提出他先去“侦察地形”(后来我们才领悟:他去登塔,肯定会把通道堵塞,呵呵)。出了教堂,托尼已经在等了,也许是他们的副总在,也许是又是参观他感兴趣的苏格兰历史的缘故,总之,他今天特别的积极。

穿过马路,来到教堂对面的小街。石块道路上游客熙熙攘攘,街道还基本保持着中世纪的格局,非常狭小而多弯,古朴而富有魅力,就像我们的江南水乡小镇。街道两边半木结构的古老房屋,鳞次栉比。市中心有条叫Shambles(原意为肉铺街)的小街,是约克最有名的一条旧街,窄得仅能容纳两三人比肩而行,这里的房屋间间都有几百年历史,古风盎然。当你走近这些老屋细细观赏,会发现建筑结构是那么紧密,墙壁雕纹是那么精细,不由得不佩服旧时工匠的高超手艺。房屋二层都有向外突出的骑楼,两边房客只要在窗户伸出手来,便能互相握手——真有一种“邻家若相邀,开窗互推盏”的感觉。真令人奇怪,建筑风格居然与江南小镇的如此相仿,远隔重洋,竟然有如此一致的奇迹。
托尼把我们带到一家古色古香的酒吧。店家已经帮我们把位置排好了。阎总给我们每人点了一杯黑生啤、一份约克布丁。价钱大约是11镑多。东西不多,价钱不菲(人民币160多)。大家说,就潇洒一下吧,难得的,在约克,此时、此地、此景,不潇洒太冤枉了,哈哈!不过,还是物有所值的,生啤杯口的一层泡沫上居然还做出了一朵花,布丁里的烤牛肉也非常香,据说这布丁还是当年约克的一个将军为打仗方便而发明的呢。
在酒吧潇洒过后,大家抓紧时间在小街上逛了一下,但似乎也没买成什么东西。我们几个早早地又回教堂,这里正在举行着一个宗教活动——可能就是那个加冕仪式。虽然不让进去,但我们还是远远地观看了一下,可惜已近尾声,唱诗班的人穿着一色的白裙,在一位年长者指挥下正在吟唱着最后的一首歌(我们不懂),訇然的音乐在大厅回响,确实有一种庄严深沉的感觉,给人以一种美的震撼。
随着散场而出的教徒们,我们一起走出了教堂,可那乐声却还在耳边萦绕。为什么这些宗教有着那么强盛的生命力?为什么多少年来始终赢得善男信女们的如此虔诚?为什么翻开世界文明史、社会发展史都离不开宗教史?这难道不应该成为我们这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深入思考吗?


(伦敦时间:2007年12月10日22:33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