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是吕凤子先生120周年诞辰。
吕凤子(1886~1959),原名吕濬,江苏省丹阳人,凤先生是其尊号。吕凤子1909年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图画手工科,后创办正则艺专。他学养深厚,中国画理论和融东西绘画艺术之长的绘画创作独成一家,“凤体书法”风骨高迈,奠定了他在中国美术、书法史上作为一代宗师的地位,是二十世纪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全方位的交融、冲突过程中,在绘画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文化巨子,在中国现代绘画史有着突出的成就和历史地位。
但在涉及吕凤子的各种评价中,“名低实高”或是“亦已被淡忘的画家”似乎成了他目前的现状。可当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将他一生的办学、教书、画画的行状连接起来,再结合其人品,就会对之肃然起敬,难以淡忘。
吕凤子1886年出生于江南大户人家,幼时极为聪颖,举凡经史诸子,无不融会贯通。15岁考中秀才,一时号为“江南才子”。
十八岁在苏州武备学堂习武。二十岁才开始习绘画,就读于李瑞清所开办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图工科,毕业后留校任教。而后的几十年里吕凤子便一直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着。曾任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主任、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高级绘画科主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组教授、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专校长。解放后任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教授、江苏省中国画院筹委会主任、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美协主席。他熟悉西方近代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并对儒、释、道有精深的研究,既具有
“穷年忧黎元”传统的儒家感时济世思想又吸收了近代西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力倡美育,是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有力实践者。
作为教育家的吕凤子,一是毁家办学。他克尽己责,托钵化缘,以“苦行僧”的精神,支持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历四十年之久,直至1951年无偿交给国家。他是中国女子教育、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先行者。二是终身事教育。他把自己的正则学校,作为实施美育的实验基地,亲自教课外,自24岁始,先后执教于两江师范学堂附中、江苏省武进女子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扬州江苏省第五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镇江江苏省立第六中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无锡苏南文教学院、苏州江苏师范学院等十多个院校,经五十春秋。他视教师为兄弟,待学生如子女,培育了几代人,可谓桃李芬芳。为教育,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作为艺术家的吕凤子,集绘画、书法、篆刻、史论、诗词于一身,博大精深,堪为一代宗师。就绘画而言,他又学贯中西,1914年就出版了《风景画法》和水彩画《人间美》。但后来归根到国画的大成功。《庐山云》1933年获巴黎博览会中国画一等奖,这是中国画首次在国际上获奖;《四阿罗汉》1943年获全国美展一等奖,这是民国三届全国美展各类绘画中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前两届并未评奖,该届除中国画外无一等奖)。
吕凤子的中国画题材多样,也有山水、花鸟和人物之分。人物画是吕凤子艺术的中心,是他绘画创作中最为深刻的部分。吕凤子的人物画形貌色极为生动,颇有顾氏"传神阿堵"的妙处。他的《罗汉图》颇具特色。往往造型古拙,线条流畅。1943年获全国美展一等奖的《四阿罗汉图》现藏江苏省美术馆,画面上四个阿罗汉仰着面,一个在悲天,一个在悯人,而后面两个阿罗汉则在嘲笑西北方的声音。作品借阿罗汉讽喻时局,耐人寻味。其人物画的归类,虽有不少讽喻时局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但是绝不同于同时代其他画家的现实主义人物水墨画,吕氏的画品风格仍应归于文人画的范畴之中。考察他传世作品,抗战入蜀前,多为仕女(含工笔、写意两类)和前贤词意。入蜀后,又多了现代人物和佛教人物(以罗汉形象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吕凤子的作品则主要表现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一批肖像画。他的笔墨,随着时代背景和表现内容的转换,不断变化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美,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上追求形式结构的趣味美感,线条外柔内劲,既朴实厚重、沉着蕴藉,又笔致飘逸,风姿妩媚。
他的教育思想同样值得研究和记取。在近代西风东渐的历史背景上,吕凤子秉承着“于教育中深寄救国之念,而首在育人”的思想。他在多次的演讲中,都强调“尊异成异”、“集众殊为我殊”,即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而又成就每个人的个性,使之和谐共生,其尊尚的绘画思想亦由此衍生,结合吕凤子美育思想,他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构成社会的任何个人都能各尽其变,各竭其能,而生活在和谐的状态中”的完人美育理想并身体力行地实践。与同时代的美学家、艺术家相较,有着高于同侪的美学思索。今天应充分体任其价值。
吕凤子更可贵的是,他对中国画理法的研究,揭示了中国画之所以独立发展的本质。他晚年抱病写成的《中国画法研究》一书,以其非凡的睿智和学养,直探千余年来中国画的精髓,吕氏对于中国画的理解有两个层面:其一要用毛笔,即书法用笔。其二用线造型的目的是"形",而不是笔墨技巧。而吕氏的这一主张应该是对于中国画发展极熨帖的建议:既不要放弃笔墨,又不要拘于笔墨。这是吕凤子留给中国画坛的又一笔财富。在当今关于“笔墨等于零”的画坛争论中,我们不妨重新读一读吕凤子的这本书,这是吕凤子对于现实的意义。吕凤子主要著作有《美术史讲稿》、《中国画法研究》、《吕凤子说美育》、《吕凤子仕女画册》、《吕凤子华山速写集》。
吕凤子在任国立艺专校长时,因为办正则艺专,自己生活也不宽裕,在这样艰难的境况下,还设立了吕凤子奖学金,以激发和鼓励无依学生。所以宗白华评价道:“吕先生平生努力美术教育,影响至大,书画创作品格极高,近读先生宵中词‘一念永怀人可爱,遂教苦绝世间心’,艺术家深情至此,能不呕出心肝为人间乎。”
形成吕凤子“名低实高”或被淡忘的目前现状的缘由之一是,吕凤子一生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美育的实践——办学上。尽管他的《图画教法》及其它一些美育著作与同时代的美学家相比,有着高于同侪的美学思索;作品《四阿罗汉》获民国第三届全国美展各类绘画唯一一等奖;其次是虽处话语核心圈中央,却厌于人事(1918年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教授,1921年任上海美专教授、教务长,1927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主任,1928被大学院聘为画学研究员,是全国第一个画学研究员。1940年任国立艺专校长。但从不热衷交际应酬)。
总合凤先生一生的行事风格应是儒家的诚朴敦厚、谦和、外柔内刚。他一身几次重大的人生调整皆与这种性格契合。早年的徐悲鸿尊他为老师时,他是自谦为学长;年青时的“江南才子”称号被后来婉化为“江南凤”;
凤先生说:“艺术制作止于美,人生制作止于善。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即善即美,异名同指也。”为艺的美和为人的善,在他心中已是浑然一体,他的人生正是善和美的典范。早在1915年他亲自创作的正则校歌中也能体现出来:“唯生无尽兮爱无涯,璀璨如花兮都如霞,畴发其蒙兮茁其芽,鼓舞欢欣,生趣充塞,正则正如秋月华,美呀”!歌中极力透出生的勃勃之气。“爱无涯”而“如花”“如霞”,善与美交融流淌,今天听来依然真挚感人,就像凤先生身体力行“修身、正心、诚意”的“知行合一”一样,展示出巨大的人生能量和人格魅力。
凤先生是一位有正确思想,有精深理论,有广博修养,有丰富实践的,自成体系的大艺术家、大教育家;凤先生又是一位有凛然正气,有无畏傲骨,有谦和品格,有博爱善心的爱国贤者。
凤先生是不能忘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