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

(2007-04-05 23:35:00)
标签:

苏轼

杏花村

《清明》

清明时节

二十四节气

分类: 言论随笔
    今天是清明。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这也是古代中国人聪明智慧的一个重要的成果反映。《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清明,正是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气候和物象特征。清明一到,大气洁净,“洁齐清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 .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柳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公历来说,它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期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可惜的是今天是个阴天,风不小,天气也是出奇的冷,不少人都加了小棉袄。而且又是星期四,踏青是不可能的了。早上上班,到是见到一些车辆载着祭奠物品去扫墓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著名的《清明》诗。
    有人把它戏改为词,也是不错。词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诗改的:“时间:清明节。地点:路上。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更有甚者,后来还有人将诗改为电影剧本镜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也有人将《清明》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也有人改为四言诗的:“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还有人将每句头两个字删除,成一首五言绝句:“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他觉得《清明》诗不够精炼,认为,“雨纷纷”自然在清明时节;“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者,无关大要。)

    传说,在1078年清明这天,大文豪苏轼登徐州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这首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便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了一首绝妙小令。

    有人改成为《南乡子》:“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

    可见动动脑筋,创新不断;开开思路,奇趣无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