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逝的造桥术——“福建石桥甲天下”之谜

(2008-07-14 12:02:41)
标签:

福建石桥

洛阳桥

安平桥

龙江桥

江东桥

浮运法

造桥术

消失

地质

谜团

文化

分类: 镜中天下

 消逝的造桥术——“福建石桥甲天下”之谜

                                       

                                         一.

 

古桥,就这样静静地卧在那儿。将近九百年的风雨潮汐,岿然不动。

古桥是一座石梁桥。它的名字叫做龙江桥,或者海口桥。

古桥坐落在福州 70公里处的福清海边。它与位于泉州的洛阳桥、晋江安平桥,以及漳州的江东桥一道,并称为“福建四大古石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享有“福建石桥甲天下”的盛誉——洛阳桥和海口桥,至今占据着“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老大老二的位置,安平桥,是“中古时代中国和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而江东桥,则有“中古时代中国及世界最大的石梁桥”的美誉。

消逝的造桥术——“福建石桥甲天下”之谜相比中国其他地区,福建沿海的四大古石桥之所以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古桥梁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它们都是建造于江海交汇的人口稠密区——足够大的人流和物流的存在,使得造桥有了经济和人文基础,而海湾的地理和海洋潮汐的存在,使得这些地方建造较大和较长的石桥由梦想成为可能——福建沿海这些海的子民们,借用海的力量,由此缔造了古代世界造桥史上的奇迹。 消逝的造桥术——“福建石桥甲天下”之谜

福清海口桥建于宋朝政和三年(1113年)。史载宋代起,福建成为中国海上贸易的主要起锚地。当时,海口古镇是东南沿海军事要塞,扼守长乐、福清、平潭三地的海上交通要道。由于海上贸易发达,海口曾被称为“小泉州”。经济的发展必然造就交通物流的需求。然而由于福清母亲河龙江在此入海,海口的两端最宽时有一华里多,平时人们靠小船摆渡,但是每每遇到海潮暴涨或台风暴雨造成洪水泛滥之时,便好几天不能过江。于是当地太平寺的僧人惠图、守中禅师等倡议在龙江口造桥,当地百姓募集资金,历经11年,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终于建成这座总长700多米的大石桥。此时,与海口仅隔200余华里的泉州,那座采用世界造桥史首创的“船筏基础”和“浮运法”建造的洛阳桥,刚刚完工65年。

(上图,左为安平桥,右为洛阳桥)                        

       二.

 

    此刻,我与我的知青耕山队“插友”、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著名专家邱晓平博士一同走在海口桥上。邱博士与福州大学有合作关系,今天周末,被我们几个好事者拽出来一起考证古桥。说起来有点滑稽:邱博士当年在知青点的时候,因为学农活笨拙,被“贬”去做最简单的活计——放牛,又因为边放牛边看书痴迷,牛群吃了大片稻苗浑然不知,被插友们“痛批”为呆子,而今却成为中国南方地下采矿地质方面国家级专家,南方各大值钱的矿脉都在邱博士掌握之中。消逝的造桥术——“福建石桥甲天下”之谜

博士用专业的眼光观察海口古桥后称:海口石桥,整座都用花岗岩砌建,但奇怪的是周边并没有质地良好的花岗石地质构造。这么多建桥的上好花岗石如何采运来此?此桥桥墩跟洛阳桥等福建其他古石梁桥一样,像船一样两头尖尖,这便是著名的“船筏式桥墩基础”了。我们一同算了算,此桥桥墩有39座,桥墩之间的距离约10。令人更为惊奇的是每个桥墩之间架设的六条巨大的石梁。这些石梁的断面大都80厘米见方,每条石粱长约10。邱博士用密度公式简单计算,那么每条石梁的重量都在1517吨之间,也就是说,在三万到三万四千斤之间!

我相当诧异:如此巨大的石梁,在没有起重设备的古代,连搬运都是奇迹,更何况如何精度准确地完美搭建到桥墩之上?邱博士的推测是:海口桥同样采用了泉州洛阳桥建造时首创的“浮运架梁法”造桥术。

(右图为福清海口桥)                        

                               三.

“你们谁下得海?”

955年前,即北宋皇□五年(公元1053),泉州知府蔡襄冲着手下文武官员和衙役大吼一声。

因为洛阳江入海口“水阔五里”,潮狂水急,“深不可址”,蔡襄倡建洛阳桥初期,天天为了如何才能怯退海水、建造稳固桥基而发愁。一天,他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立即给龙王写一封求助公文,并召集手下,急火火地问了上面那句话。未料话音刚落,立即传来一声应答:“小的夏得海!”

原来,一位差人姓夏名得海,误以为蔡大人叫他,便应声而答。不想却是派他前往海龙王处传递公文。夏得海自己应了差却又自知是条死路,郁闷间买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哪知一觉醒来,怀中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府复命。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蔡襄一拍大腿明白了海龙王的暗示:当月廿一日酉时可动工!果然,彼时海潮尽退,艰巨的桥墩基础终于顺利完工。

当然,传说比较离谱,但其中的某些意涵却不容置疑,这便是:洛阳桥的建造,注定与大海的潮汐密切相关。另一层意涵是:常规造桥术根本无法解决当时的施工难度,定要借助神力。

神力是什么?

世界界著名科学技术史学家、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 J. Needham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古代桥梁,其中特别是福建一带的石桥,体量大,构件重,构筑科学,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能够同它们相比的”。中国著名现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名桥往谈》中分析说,洛阳桥“在中国首次大规模使用”了船筏式基础和浮运法技术。

    原来,“神力”,就是中国造桥工匠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用非凡的智慧发明的全新造桥法。

洛阳桥建桥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在每月的海水最低潮时间,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垒筑两头尖的船筏形桥墩:一头迎潮水,一头迎江水,明显起到了分水作用,缓解了不同时间来水对桥墩的冲击。消逝的造桥术——“福建石桥甲天下”之谜

然后,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在海潮最高的时间(每月大潮)将架载有巨大石梁的海船(一说特制的木排)靠泊在两个桥墩间,然后运用落潮的时间,就可分毫不差地这些重达数万斤的大石梁架在桥面上。造桥的全过程,工匠们还专门在桥墩下养殖大量牡蛎,以便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种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

(海口桥每根重达15吨多的大石梁。迷彩服者为邱博士)

明白了泉州洛阳桥的伟大,福清的海口桥,仅仅是步其后尘而已。而一百多年后,宋嘉熙元年(公元l 237)开建的漳州江东桥,尽管最大石梁竟然重达200多吨,然而运用这种非凡的“浮运架梁法”,漳州江东桥再次创造了世界之最——至今,它还是“世界最大的古代石梁桥”。福建的石梁桥技术,由此达到巅峰。

                                       四.

 

福建先民的造桥术,其实至今也还只是概略的知道,很多细节无疑已经失传。

比如,到底是利用海船还是特别搭建的木排,才能将那些大石梁浮运并架设到桥墩之上的?居然没有“技术性史料”能够详尽描绘。中国古代地方志或文史杂记颇多,却除了一些普遍的建房术和实用技艺,对那些大型的经典工程,反而却很少有精确的绘图和技术性强的“理工科数据”传世,不能不说是憾事。

又,当年如此大量的石料、如此天文数字的石材重量共同堆砌在桥址,为何近千年桥身巍然不动?即便是台风、地震、潮汐……也不能撼动这些大石桥的完整?当年,如何知道桥址的江底是怎样的地质条件?居然都不曾遇到地质松垮塌陷的地段,使得那么沉沉负重的船型桥筏居然千百年完好!

……今人我辈谜团愈多,愈发衬托先人的超然伟力,也愈发对古代文明的消逝,有更多的抱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