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门道》——老子道德经细解第四十章

标签:
道老子老子的门道耘芜居士道德经第四十章 |
分类: 老子《道德经》细解 |

第四十章、反观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直译】
反着来观待事物状态者才能觉知大道的动向;柔弱因应事物变化者才能合顺大道的性用。天下万物都是生于“有”知,而“有”知生于原本“无”知。
【细解】
本章用字精简,是简到不能再简了。
要知道,老子时代,原本语言就很精炼。一字一意,一字多意。不像现在一堆字表达一个意思。加上当时没有纸张,尹喜要传承老子的经言,只能刀刻在竹简上。竹简又需要加工,否则容易腐烂。可想而知,短时间获得竹简是不大可能的,还要在竹简上刻上几千字,哪里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
上一章老子开示了“得一”之道,尹喜必定大喜。但转而一想,不对头,为什么万物“得一”,天下还是不太平呢。继而又是反复请教,老子于是开示了本章经言。看来是天下错认了有无,都喜欢无中生有,又陷在“有”中挣扎,以为真有,不知反观,不得解脱。
反者道之动。
反着来观待事物状态者才能觉知大道的动向。
反者,相反相成的事物状态。通俗说,事物状态都是朝着反向进展。《易经》也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极则阳,阳极则阴。老子说是“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之时蕴含道非,道非之时蕴含道可。“得一”的事物,不可能一成不变,进而由可转而非,又由非转而可,互为反向变化,因此有了“反者道之动”。
第二十一章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说的就是大道造化万物的动向。时而恍,时而惚。恍,如有。惚,如无。时有时无、时无时有。亦即在“有、无”之间来回往复,无穷无尽。生命正是如此,你只要反观事物状态,便觉知它的变化,而一切变化,无非是大道的造化。因此我们注解为“反着来观待事物状态者才能觉知大道的动向。”
庄子在《天下》篇中,对老子思想有段精炼概括:
万物得一,“一”是道所生,而道要证道,“一”就非要裂变不可,“一”一旦裂变,万物势必随之变化,这是永恒无尽的。道不会须臾死寂,因此万物为了不失去鲜活,就不可能静止不动。
因此,万物“得一”之时,也是一分为二裂变之时!
庄子在《庚桑楚》中说得更加精妙。
上面这一大段,我们全盘拖出,就因没有比庄子更懂老子的说法。我们反复说,老子之后的真正道家,唯有庄子真人。我们再无论怎么解释,其实是多余的。不仅多余,往往还会解偏,也就容易误人子弟。
道生了“一”,道要证道,一要去一,道又不自知,知只好“一分为二”裂变为“能知”与“所知”的“二”。能知与所知,彼此互为反观,便勾兑出认知的“三”,亦即有名的“名”物。
所以就像是,我本合道得一,即我无我,我偏要认知我,便只好弄出个镜子(古人当水平面也是镜子)。“心”与“镜子”这个“二”便脱引而出,彼此反观,便将镜子中的像,取名为“我”,便似乎有了“我”。
人们认知了“我”,却忘了“我”本出自认知,反而这时候执着于“三”、执着于“二”,而忘记了“一”。于是乎,执着于“我”,执着于镜子,以为都是真实不虚的。以为镜子是镜子,我是我,是截然不同的两物。殊不知,刚才的“我”是因镜子才“生”了有“我”的心。反过来,“镜子”是因我有我这一知的心,才有了镜子的存在。“我”只是一知,是“三生万物”的“三”物而已。至此你再回过头,看上面庄子《庚桑楚》,就真明白了。
弱者道之用。
柔弱因应事物变化者才能合顺大道的性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都是生于“有”知,而“有”知生于原本“无”知。
老子在第一章便开门见山说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如天地初始的源头。有,如万物的生母。但注意,这些“如”的前面,还有个“名”字打头。意思是,所有的天地万物,都是一种“名”说,也即都离不开人的一知。
要参透“有”和“无”,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值得深读。
“鼓盆而歌”的故事,列在庄子全篇的《至乐》篇中。所描述的是惠子与庄子的辩论。惠子听说庄子的妻子死了,却看见庄子在堂屋敲盆唱歌,于是乎打抱不平,谴责庄子“与人家住一块,人家为你生育儿女、陪你到老、如今身死,你不哭也罢,却在这敲盆子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是你说的这样。她刚死时,我内心哪能没感慨呢!但细察生命最初原本就没有生灭;并非说肉身没有生灭,而是本身全无形状;并非说肉身没有形状,而是本身就没气息。混杂于恍惚之间,一变化而有气,气变化而有形,形变化而有生。而今只不过是因生变幻化的死。这种幻相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一样。她现在正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中,而我却在这嗷嗷哭丧,自觉这完全不通天命天理,所以就停止哭啼了。”
如果“鼓盆而歌”还不能令你领悟“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话,庄子在《知北游》中还有段“东郭问道”的经典描写。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道在哪里。庄子说,无处不在。东郭子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总问究竟在哪里。庄子只好说,在蝼蛄和蚂蚁那,在烂草丛中,在破瓦堆里,在屎尿里。弄得最后东郭子一头雾水。
看到东郭子很无辜的样子,庄子转而说,“你问的问题,根本没触及本质。就好比,有个名叫‘获’的人去问市场监管员关于检验猪的肥瘦一样,‘每每往猪腿下踩越容易明白状况’。你若是不指明,没有什么能逃脱在外。至道也是如此,再大的说法也是如此。就说‘周’、‘遍’、‘咸’这三个词,不同名称说法,但实指却相同,都是指代一个意思。尝试与万物悠游在无何有之地,一切同合以道来论,就没有什么可穷究的了!尝试顺应无为之境吧!恬淡而安静!漠然且清虚!调和闲自在!寂寥已然浑如我的心志,无求所往也不知所在何处,去去又来也不计较停在何处。我就这么来来往往又不知所终,穿梭在寂寥广大间,即使了知大道也不知它的穷极。造物者造物是没有边际的,而物自身是有边界的,正所谓事物有种类。没边际的造化出有边际的,有边际的出自无边际。这叫做盈虚衰杀。大道造物盈虚而自身从无盈虚,大道使物衰杀而自身并不衰杀,大道造物有始有终而自身从无始终,大道使物积散而自身全然没有积散。”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是说生命本来面目,本来与天地同在,因此无论如何,那个“我”必定在此混沌中。不可能在混成的一体之外。这个混沌是先天地生的“一”,自然是天地之始“无”,这个“无”必定也是“我”的本体。因此我们上一章反复强调,“一”,即如天地万物复命归根的总根。所以禅宗有个公案,“肉身未生之前,我在哪里?”不契入生命根本是无法参透的。
生命只是一体,有和无不是二,也不是一,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个一体的生命本来面目,无非就是“我”,它先天就在,且不增不减,也无生无死。肉身,是“我”知“我”化生二“知”的三生的一个形名指代,只是一个“有名”替身。此身死去,无非是消陨一“替身”之“名”。待到新的替身出现,大道又赋予“我”全新的“名”号。替身不断,前赴后继,“我”始终归根如常。
宇宙这一恢宏浩瀚的显体,无非也如本来面目的投射显知。
可见,并不存在什么宇宙毁灭之说,它只会是存住坏空的形势转换。好比天空的云朵,一会儿像马,一会儿像狗,但云体本身不变,还只是云。担心宇宙毁灭者,纯属杞人忧天,是根本不明白老子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很显然,若真有毁灭的那一刹,“谁”来确认呢?
所以老子反复开示,“个体”是一体生命有无之间“反者道之动”的一知,并没有特立独行的所谓个体。真切体悟,自然抱持“弱者道之用”的柔弱真心。从而以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以无为之心,去行有为之事。如此方能真切把持,善待难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