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道的庄子》直解庄子内七篇

(2018-06-12 16:46:13)
标签:

庄子

老子

独道的庄子

分类: 《独道的庄子》解庄子内篇
耘芜居士《独道的庄子》直解庄子内七篇

 

 

第六篇《大宗师》之

 

天道即人道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知天道的生化所为,就如知人道的所作所为,这话就说尽了。能知天道的生化所为,原本就是天生的本性;能知人道的所作所为,自然会以本性的能知去因应所知、从而蓄养他所不知的认知,直到享尽天年从不脱离这个中道的,这是认知的盛养过程。但是,这里存有误区:所有的认知都是有所因应才有的,而所有的因应对象都是不确定的。何以知道哪些“天之所为”不是“人之所为”呢?哪些“人之所为”不是“天之所为”呢?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对于看懂老庄,甚是关键。
       前面《养生主》中曾提过“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个知,不是现代意义的知识。知识这些内容性的东西,充其量是“知”的“识”别物,不具有生命性。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我们从庄子之后近一千年的六祖慧能的这句禅语参入。好也不想,坏也不想,就是一切二元都不去思索,此时此刻那个灵明了了的灵“知”,就是阁下的本来面目。你想也好,不想也好,这个“知”赫然自在,不可思议,因此庄子说“而知也无涯。”

 

明了生命本“知”,再来看庄子此段的“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矣。”就很明了,“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都是同样的这个“知”。
这个“知”哪来的?不可问。老子证得大道时曾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所以此处勉强可以说是“道生一”的“一”知。换句话说,道,其实就如一知。谁的一知?本来面目“我”的一知。本来面目在哪里?就在人我的行住坐卧的作用中。本来面目可不可见?不可见,见只见其作用,但我又分明了了灵知。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天之道,是减损有余而弥补不足。而人之道,则不然,常是减损不足去奉给有余。庄子这里一开头的“知天之所为”,即“知”“天之道”。“知人之所为”,即“知”“人之道”。二者都是“知”作用的“一知”。看似天之道与人之道“出而异名”,其实天之道与人之道“此两者同”于一知。知,也唯有人能知。因此我们说,知天之所为,就如知人之所为。

 

认清了本来面目,就认准了庄子所谓生命人我的大宗师。
      随着篇幅的深入,我们似乎觉得庄子内七篇,几乎全是围绕本来面目展开的。因为它才是本来,故知逍遥的是它,知齐物的是它,知养生的主是它,知人间的是它,知德充的也是它。那本来面目不是吾宗师,还能是谁?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知,一知生能知、被知二出,二出又生能知被知的知见之名三,如此反复,三生万物。终其天年也不可能离开这中道知见。
      有能知,就有被知。不被知的“知”,即无法能知,这“知之所不知”正如王阳明说的“你没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安于寂中。你来看此花,此花便与汝心一同鲜明起来。”

 

不被“知”之无物,便如“天之所为”,一旦被知,则如“人之所为”。
      因此,真知有“知”和“不知”两部分构成。老子说“知不知,上”,始终要知道,还有个“不知”。
     

所以“天之所为”终究还是“人之所为”。不被人知的天之所为,虽没有生发意义,但有待人去开发,这就意义非常。一句话,所有天道的造化,最终都需要人来“知”,才赋予其意义。
      正是一朝觉悟如此认知,王阳明才抛出他的致良知秘诀——“心外无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静观洞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