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得上次讨论蓝光DVD是什么时候了吗?
最新的消息进一步把蓝光的对手HD-DVD推向绝境。1月5日,华纳兄弟(Warner
Brothers)宣布加入蓝光阵营。此举将蓝光阵营此前的市场占有率能从49%大概提升至70%。真是“一夜之间”,变天了。
蓝光DVD的创意从1998年一推出就震动世界。转眼十年,其在经过实验室重重检测的同时,更是在业界引发无休无止的争斗。NEC和东芝发起的HD-DVD联盟与索尼、飞利浦发起的蓝光DVD联盟刀来剑往,焦点从技术挪到市场,人质从内容换成用户,战场从家电业延伸到IT业,席卷了碟机厂、设备商、内容制作商多方角色,不折不扣的一张小小光盘,转动了整个世界。
1月8日,比尔"盖茨在2008年CES上作主题演讲。在这个令人失望的演讲中,盖茨先生只字未提微软在未来的设备中采用任何介质的问题,大家想听到的没有盖茨后的微软是否会出人意料的信息也一概没有。作为HD-DVD的忠实拥趸,曾经对依靠x-Box构建未来数字家庭寄予厚望,在告别演讲前夕听到华纳兄弟的消息,盖茨先生心里肯定不太舒服。
遥控器投票
作为技术格式,无论是蓝光还是HD-DVD,大概都没有想到自身形象能够如此丰满,如此生动,如此具有戏剧性。
十年前,在对未来技术和知识产权战略的综合考虑下,飞利浦与索尼公司率先进行了未来的光盘应该什么样的研究,并开始动手,试图实现单面单层存储容量高达23GB~25GB的可能性。这给当时的业界,带来了巨大震动。
跟传统的红色激光(波长为650nm)相比,蓝光(Blu-ray)利用波长较短(405nm)的蓝色激光读取和写入数据。通常来说,波长越短的激光,能够在单位面积上记录或读取更多的信息。这一技术方案,得到很多电子设备厂商的赞同,这意味着未来的一张光盘上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大家都认为,在数字化娱乐内容海量增长的现在,让光盘再大一些很有必要。
从技术上讲,HD-DVD除了存储量比蓝光小一些之外(仅以单层来算,标准DVD单层容量为4.7GB,HD-DVD单层容量最大为15GB
,蓝光DVD单层最大容量为25GB),HD-DVD的优势主要在于方便产业升级。对整个产业的博弈来说,HD-DVD与标准DVD在一些构造设计上是共享的,DVD制造商并不需要为生产HD-DVD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而蓝光就得从头再来了。用户只需要把光盘往碟机里一塞,而后端厂商就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事实上,在两种标准角力的过程中,技术层面的问题基本已不是决定事件走向的关键因素。
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的直接原因是资金流动性过剩,而这可以上溯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蓝光和HD-DVD都诞生在那场风波的源头——亚洲。正是因为一次泡沫的出现,使得互联网可以正式从房地产和金融的投资热潮中脱颖而出,成为改变人们目前乃至未来的生活方式的主导性力量。如果今天人们仍然习惯端坐在电视机前,拿出一张光盘看一下最新的《越狱》或者回顾一下1983版的《射雕英雄传》,那么,蓝光和HD-DVD绝对没有那么大的动静,索尼和东芝也不至于又能够有机会重新左右未来的家庭生活。
互联网时代的根本特点是用户作主,用户不仅选择内容,更进而选择了欣赏内容的方式。这种细微的变化,在光盘标准事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目前情况下,无论是蓝光联盟还是HD-DVD联盟所支持的欣赏方式,还没有发挥关键性意义,是啊,一张光盘无论是25GB还是15GB,就算按着快进键,所有人都从头看到尾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谁掌握了内容供应商,谁的胜面就会大一些。因为在目前情况下,内容供应商们在选择光盘标准的问题上基本上是“有你无我”的。
毫无疑问,蓝光帐下大将以内容供应商为主,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华纳、索尼、米高梅、狮子门,如今,还得加上华纳兄弟,基本囊括了全球娱乐市场的前几名。而反观HD-DVD阵营,内容方只有HBO和环球,而多以技术公司为主,如微软、英特尔。
不是谁强过谁,是用户在用遥控器投票。对用户来说,电影好看就行了,其余的都无所谓。
技术落寞吗
1月14日,苹果公司MacWorld即将在旧金山开幕。乔布斯又要开始他一年一度的、从不提前透露内容的“秀”。不知他看了盖茨先生的告别演讲之后适合感受,不过需要提示的是,苹果也属于蓝光一派。
苹果的转型就像当初的落寞那样令人动人心魄。而引发这个传奇的,正是乔布斯本人的洗心革面,从封闭的极端走向开放的极端。美国的科技杂志早已指出,如果从质量上和功能上讲,中国广东的魅族公司的仿制产品更要胜iPhone一筹。但乔布斯出售的可不是产品,除了想法,
iPhone的零件基本上都不是苹果自己拥有的;iPod在全球卖疯,如果离开了网上音乐商店,所有风光顿然失色。
而对于索尼的电子设备业务来说,也在经历苹果曾经经历的苦痛。从追求设备本身质量的完美到追求生活方式,尽管曾经塑造了一代“Walkman”,但索尼要从庞大的、犬牙交错中的业务中梳理出一条能够影响整个公司未来生存方式的道路,无疑是艰难而且痛苦的。
而值得庆幸的是,索尼不仅拥有设计、技术、设备制造能力,还拥有内容公司,有唱片,有电影,而且,也有了与人合作的开放性思路,现在,还有蓝光。
无论是微软还是英特尔,在选择蓝光的思路上,遵循的依旧是技术主导未来的发展思路。在过去20年中,这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从目前的状况而言,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特点的重要性显然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当然,引发这种分歧的另一个背景是,蓝光对不同企业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英特尔目前仍然不时抛出“摩尔定律还可维持十年”的论调,而其对手目前在同业竞争中并没有给它施加足够的压力;而微软更是无须过多考虑竞争要素,而关于互联网的部署都是基于战略性的。而对于索尼来讲,意义则大为不同。
而对于索尼来说,它在PS3上的期望有点太多了。即使蓝光有朝一日大获全胜,把希望押宝在PS3、进而押在光盘标准上的想法也算得上危险。这与乔布斯离开苹果的那段时间押宝在Next电脑上有何本质的区别呢?之所以这么说,正是因为目前索尼已经有这种苗头,它一度为蓝光推迟PS3的发布时间。
一张光盘,本无力左右企业、乃至产业的命运,但在各种技术、产品、内容巨头们在争抢未来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的问题面前,在目前的时间段,反而成为关键性的角色。这与技术无关。某种意义上,光盘是一个分水岭。
而我们,作为消费者,就不必像企业们那样去困扰了,忘了光盘标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