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选留下的真空

(2006-03-02 17:16:11)
分类: 只是评论
lww把我加入赠阅名单,于是每期必读周末画报。那天,读到一篇专栏的文章,叙及唯一一个华裔世行副行长离任之后,在世界三大非政府金融组织中,以精美由中国人担任要职。这成了一个真空。这让我想起王选老师。

       王选院士逝世后,业界悼念声一片。我也写了一篇《王选留下的终极问题》。在那个时刻,写一些问题确实是不合时宜的。一些朋友委婉的批评了我。我接受,真地接受。但是,从我自己的考虑来说,也确实是我想说的话。文中提到一些老同志对王选院士的一些评论,这也确是事实,我不能不写。世上没有完人,也不会有一个人一辈子都不被人非议。

   现在,我们可以说,在王选之后,也确实留下了一个真空。正因为如此,人们觉得,无论怎么悼念都不过分。

   但是,在悼念过后,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在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历史上,数得上的大家其实有很多。自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启动计算机产业以来,许多数学家、物理学家等都参与了这个学科基础的创建,也相继诞生了一些了不起的成就。在王选之外,银河机和汉卡的缔造者们同样值得人们铭记。

    但是,像王选这样的在技术和市场上都获得巨大成功的科学家,绝对是凤毛麟角。即使拓展到其他领域,“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科学家等,也只有陈景润等寥寥数人,剩下的,都是海外华人。而从计算机产业的角度来说,在计算机业的角度而言,似乎也只有王选,可以称得上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家。

    这确实是一种悲哀。人们只能用哀悼化解这种情绪。这种情绪里,包含着一种失落。

    在王选逝世之后,留下了一片真空。在计算机行业中,我们已经几乎没有世界级的科学家。

    在王选的时代,是一个外行领导内行的时代,民族自立和国家自强是推动科学创新的主要动力。跟王选同时代的科学家们,国家荣誉感远远强过企业责任感。这种淳朴的情感让今天的我们只能仰视,大部分已经无法理解和实践。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尤其是跟北大与方正有渊源的人会把王选作为图腾般崇拜的人的一个原因。

   有一段时间,报纸上经常讨论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得诺贝尔奖。这种思维,其实是一种好大喜功的模式。自鸦片战争以来,被外民族欺负惯了的人们,渐渐习惯通过外人的眼光评判自己。渐渐的,人们不仅讨论为什么诺贝尔奖不能得,还讨论为什么中国电影不能得奥斯卡奖。一部电影,如果被奥斯卡青睐了,就会激发起一片热潮,哪怕在之前国内恶评如潮。

   事实上,这重要吗?
 
   我们未能免俗,也常常陷入这种情结。
  
   作为同期为中文信息处理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倪光南院士,在悼念王选的文章里写道,当时高校里搞科研的人很多,但王选却能够将科研与市场结合起来,最终使激光照排产业化。这种能力,被今天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反复复制,但在当时,却是具备开创性的。

   我们需要世界级的科学家,确实需要。他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意义之外, 才代表着一种认可。

   王选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这算不得遗憾。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用电脑来写作,而且,每天,世界上有那么多用汉字的人都在用电脑来写作。这是什么奖项可以替代的呢?

原始博客:http://xunii.mblogger.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