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好好读书 |
贺岁片的高潮已经过去了,我们也终于可以来探讨一下电影。
冯小刚的缺席被认为是今年的一道风景……坦白说,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特别没底,因为这让我想起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批评他的学生们语言是多么的贫瘠——“刷,一道靓丽的风景,刷,又一道靓丽的风景”。也许我们的语言贫瘠只是一种表现,但是冯小刚的缺席却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电影更加贫瘠。
无论是小金人和金球奖,我想,对于电影来说,最伟大的评判依然来自于观众的内心。学院奖只是一部分人的看法,有的人这么指责,也指出像汤姆克鲁斯这样的演员为什么能够频频入围奥斯卡?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我们在发出这种疑问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只是代表一部分人的观点。
有着一个做前提,我就说什么都不怕了。我只是代表个人好恶,你有的你的意见,可以在博客或者留言中来表达,一致热烈欢迎。
陈凯歌试图讲一个大家都没有听过的故事,这限制了电影的内涵——这个时候,他的形式大于了内容。人们不愿意毁灭陈凯歌的热情,就跟他说,这在题材上是一个突破。
事实上,跟小说类似的,伟大的小说都不是来自于题材上的突破。不信你看看自己从小看得那些小说,名著。名著确实有价值,他代表一种穿越时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这是代表整个人类的恒久判断。但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和区域内,肯定也一样有人不感冒。
张艺谋回归到千里走单骑上,一个同事跟我说她无法接受。而原因则是因为主角是一个日本人。我感到很痛苦,就像跟一个mm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谈兴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人在旁边用国骂吵架,特别的不入耳,不搭调。事实上,她并不是在探讨电影。尽管嘴里说的也是电影。
艺伎回忆录呈现出来的视角和叙事风格,让我再次意识到我们在电影这个艺术题材上与老外的差距。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曾经认为外国的月亮是圆的,但自从出了国之后,这个观点变得客观了很多。我现在不像以前那么认为,只是认为——外国的月亮圆的时候比中国多。
首先我觉得要分开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区别。我身边的人(不知道你身边的认识不是这样)一般都这么认为,中国的电影是否好要靠老外来评判,我认为这是偏颇的,文化背景等等废话就不说了,其实那根本不是原因,关键的问题在于商业片和艺术片很难取得完美统一。《卧虎藏龙》是奥斯卡的大赢家,但很多中国观众认为拍得太差,他们都骂他,在饭桌上和厕所里都骂,骂得我不敢开口——以为我觉得他拍得很好,好的原因在于我认为那部电影在反映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上市非常成功的。所以,我认为,卧虎藏龙根本不是商业片,它是一个文艺片,不过题材上,是一个商业化的题材。
李安在《断臂山》上故伎重演,整了一个更加商业化的题材。我还没来得及看,你也知道,一到年底大家都很忙……但我相信,这个片子不会差。
其次,我还认为,电影好不好看,固然跟导演和演员的水平有关,尤其是前者,因为我们看到过很多曾经很烂的演员在不同导演手里变得格格不同。但是,我要说的是,对于题材的限制的紧张程度,是影响电影想象力的最根本因素。这其实是一个政治因素。
韩国在90年代末放弃了电影拍摄前审查制度,出现了一种局面,那就是你拍什么,国家是不管的。这给那些导演们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韩国的好电影中,太极旗飘扬、jsa等等,都是因为题材的突破而获得了新的成长空间。但是,片子最打动人的并不是题材本身,而依然是人类恒久的主题,不过是因为在特别的背景下而更加让人记忆深刻。
而这些题材与陈凯歌选择的题材的不同之处在于,并非无根之木,而来自于潜伏于人们内心的思考,禁区,而更加发人深省。这比那些徒有题材外表、却无法唤起共鸣的题材,高明的不知千倍万倍。
韩国在2000年左右又放弃了放映前审查制度。可以想见,这又给了导演们多么大的空间。你怎么拍、怎么放都不管了,电影的艺术水平,韩国在十年之内迅速超越中国。
电影的月亮有多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睛。但是,我所知道的是,陈凯歌等才华横溢,却不幸生在这个不幸的年代。这注定了他的前途,永远停留在十年前的霸王别姬上。
(作者原始博客:http://xunii.mblogger.cn)